与全球制造业事实上的超级强国美国相比,我国制造业在研发基础、自主创新技术供给、金融(金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以及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方面,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一个更让人担忧的情况是,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逼近了美国。有研究表明,2003年至2015年,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生产率增长了约40%,超过德国同期的25%和英国同期的30%。尽管同期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也在显著增长,但相较而言,美国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仍要比我国高出90%左右。而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测算,在美国平均花1美元生产的东西,在中国需要花费96美分。如果单纯比职工的薪水,我国比美国要低很多,但如果加上工资对应的产出,并作了相应调整之后,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已经接近了美国水平。
而在不计算交通成本的情况下,美国制造业与中国制造业在工资和能源等成本上的差距,已从10年前的14%缩小至现在的不足5%。换句话说,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消失。另一方面,随着沿海地区制造业企业综合商务成本的上升及国内市场的日趋饱和,在中国有大量投资的国际产业资本获利回流,有将投资转移至越南、印度、缅甸等价值“洼地”的趋势。这样,极有可能使得原有的本土配套企业专用性投资遭受沉没损失;而且由于本土企业没有积累起自主的产业创新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致使不少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空洞化”风险。事实上,苹果、福特、沃尔玛等一些知名美国企业,已将部分生产制造业务回迁至美国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