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PM10的年均浓度也已接近NAAQS规定的浓度限值40μg/m3和70μg/m3。然而,PM10和PM2.5要达到中国国家标准限值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获得更大的健康效益,还需要更多努力。而要实现PM2.5年均浓度2030年下降到35mg/m3的目标,完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绿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交通模式等措施的深入持续推进也被寄予厚望。
由于空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要想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区域间的协同治理至关重要。因此,全区域一盘棋,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等制约因素,划定生态红线,提出分阶段推进的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措施,一直也是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治理的基本思路。为此,由六省区七部委协作联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也于2013年正式启动实施。同年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更是明确提出防治目标,即到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PM2.5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25%左右,山西省、山东省下降20%,内蒙古自治区下降10%。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μg/m3左右。
在新的协作机制下,按照“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商统筹、联防联控”的工作原则,几大省市区间也在逐步建立起信息共享、空气污染预报预警、联动应急响应、环评会商、联合执法等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