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强迫障碍和强迫相关障碍属于常见的精神疾患,在世界范围内,强迫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大约在0.8%-3.0%之间。
强迫症通常起病于儿童、青少年时期。老年人出现强迫障碍的情况比较少见,一旦出现可能与中风等躯体疾病有关系。儿童期发病的强迫障碍常常更严重、更持久,同时与抽动障碍、其他焦虑障碍密切相关。那么,青少年易患强迫症,该怎么预防?
强迫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其中,强迫思维包括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对立思维;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仪式动作。
强迫障碍除了与遗传因素、帕金森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幼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也可能诱发强迫症状的出现。“举个例子,挑剔的父母可能会让孩子在出门前反复检查穿戴是否整洁、皮鞋是否干净、出门有无锁门等。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孩子的强迫心理或行为。
据了解,强迫障碍是致残性较高的疾病,位列世界卫生组织致残性疾病排名第十位。强迫障碍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及恐惧,往往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急转直下,并且因为强迫的表现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患者的婚姻、职业、情感、社会功能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尽管强迫障碍较为常见且致残性较高,但目前疾病诊疗状况不容乐观。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只有34%的患者寻求医学治疗,而在症状出现到确诊大概平均要经历17年。
专家建议,一旦出现强迫障碍症状,应尽早到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心理科、心身科进行诊疗。通过合理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是可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中。
强迫障碍的治疗是一个需要药物和心理协同作用的长期过程。医生应考虑患者的感受、需求、期望和患者一起制定方案。
药物治疗选择需要按照一线、二线、联合治疗等流程序贯进行,保证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并要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加量、停药事宜。同时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的资源来加强药物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