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布的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下降了11.2%,延续了出口负增长的态势。有关出口弱势的原因既有国际需求缩减说,也有中国国内成本上升导致的国际生产转移的分析。更有从美国市场上看到“越南制造”、“印度制造”的增加来说明“中国制造”在美国陷入低端困局难突围”、以及“加工出口的持续萎缩,导致出口发动机熄火”等各种版本在网上流行。再加上发达国家致力于重整制造业,提出让制造业回流等论调,中国国内对“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变化忧心忡忡。
确实在欧美日日常消费品市场上,随着跨国企业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新兴国家开设生产基地或委托当地OEM生产后返销欧美日市场的产品增加,“中国制造”的地位相对下滑。如美国的服装(服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口市场中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由2010年的40.7%下降到2015年的37.3%,同期东盟的市场占有率从21.9%上升到24.4%。而日本服装类进口市场的占有率变化更大。中国的占有率从2010年的82.2%大幅下降到2015年的67.0%,而同期东盟的份额从8.8%上升到21.6%。尽管中国服装产品在美日市场的总量在增加,但是增长的幅度明显低于其他成本更低的东盟国家。跨国品牌企业将部分生产基地或委托生产转移出中国,而中国国内企业的品牌产品还难以替代撑起出口的脊梁是众所周知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