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哭了”表情符成为了牛津大学出版社评选出的《牛津词典》2015年年度词汇,看到这个,为什么一个表情符号能成为年度词汇?
据统计,“笑哭了”占到英国每年使用emoji表情的20%、美国emoji表情使用量的17%。emoji表情符不再是十几岁孩子发短信的专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在使用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超越了语言的障碍。
emoji来自日语,中文被称为“绘文字”,原本是日本在无线通信中最先使用的。苹果公司最早从iOS 5输入法中引入emoji,这一套表情符开始席卷全球,目前已经被大多数现代计算机系统所兼容的编码采纳,普遍应用于各种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络中。
科学界过去认为,人只有愤怒、恐惧、悲伤、快乐、吃惊和厌恶6种基本情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面部表情能传达的情感状态非常丰富和复杂,例如惊喜、悲愤、开心地厌恶。这样看来,手机输入中的emoji表情能更好地反映这些复杂的情感状态。
此外,简单的文字会产生歧义、导致沟通不畅是很多人遇到过的问题。早在2005年,发表在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示,人们会经常性地误读电子邮件。这是因为单一的文字缺少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帮助人理解语境的“暗示”。
随着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机,并用表情符号传递信息。2013年,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能更好地通过图片表情在手机通讯中传达。
这种现象可能和人脑处理表情符的方式有关。日本研究人员曾经用核磁共振扫描正在阅读含有大量表情符文字,结果发现人脑的右额叶中回“亮了”,这个区域主管非语言交流。信息中的表情符越多,人脑颞回区域越活跃,这一区域主管认知识别面部表情。
也有研究人员认为,表情符对人也有负面影响。曾有研究显示,在一些压力大的环境中,实验对象不停通过表情符在手机上表达自己的不满会加重负面情绪;当实验对象没有电子设备时,反倒能够慢慢化解压力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