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制度为何要改进?

2015-10-22 04:09阅读:66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本站整理

字号

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是制度层面对居民自由迁移权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权的一次认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城乡二元化体制的搭建的巩固,人口自由流动被严格管制。此前,在广东、上海等地实施居住证制度的经验先行来看,我国居住证制度仍要改进,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资质标准设置过于单一

学历、教育背景和引资能力,是这些先行城市发放居住证普遍遵循的主要依据,但实际上,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产业特征。对于科技型城市,学历和教育背景重要,但对于服务型或资源型城市,学历、教育背景就未必适用。

更重要的是,已经和正在为所在城市做出贡献的人群,大多数集中于二、三产业的低端行业,他们能否具备领取居住证的资格,决定着居住证制度的预期效益。如果按现行标准,居住证制度就只能作用于少数人。

其二,门槛过高

基础分值设定过高,附加条件过多,考察时限过长,不仅提高了获得居住证和积分落户资格的门槛,堵住了多数外来人口的进城之路,而且从另一个侧面抑制了人口的自然流动。

实际上,只要外来人口为所在城市作出了贡献,纳了税,无论时长多少,都应获得相应权利。这至少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较高的非一线城市应该形成共识。

其三,居住证制度对城市公共财政形成现实考验。

全面推广居住证,核心目标不是非一线城市,而是非一线城市。但现实是,城市越大,对居住证制度新增的财政消耗的支持能力越强,财政能力较弱的城市,则很可能出现没有积极性或有心无力的情况。这将极大限制居住证落地的节奏。

现实情况决定了,全面建立居住证制度,难以立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覆盖率。从这个角度看,在完善居住证制度的同时,加快政府财政向公共财政倾斜的力度,通过城市群落的资源融合优化经济空间,加强竞争力弱的城市政府信用建设和市场建设,都是不可的缺少的准备。

有了这些准备,流动人口才能有更多的工作和居住地选择,才能有更明确的预期,并在这些预期导引下,实现人力资源更合理的分配,让居住证制度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倒逼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复合作用。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