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成果更“接地气”

2015-08-31 03:38阅读:58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本站整理

字号

无论对于科研单位和科研(科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人员,还是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8月29日都是值得记忆的——这天,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从10月1日起实施。

现行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自1996年颁布实施以来从未修改过,已明显滞后于当今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此次修法直指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难点、痛点,三大亮点可圈可点:

其一,下放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一直以来,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被当作有形的国有资产处置,成果持有人要想转化必须经过层层审批,手续繁琐、过程缓慢。修改后的法律明确规定,科研单位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

其二,科技成果收益留归科研单位。之前,科技成果转化以后的收入必须上缴国库,与科研单位关系不大。修改后的法律明确规定,科研单位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

其三,大幅提高科研人员的奖励比例。对科研人员奖励和报酬的最低标准,由现行法律不低于转化收益的20%,提高至50%。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改,不仅清除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也保障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合理收益,有利于调动他们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成果转化提供动力。

从长远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改还将产生更为深广的影响。一方面,在“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导向下,许多科研人员倾向于选择容易发论文的课题。新法的实施,将引导科研人员在选题立项时就考虑后期转化,使科研活动更加“接地气”,从根本上破解“两张皮”的顽疾。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的收入整体偏低,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也不利于科研后备人才的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的大幅提高,为科研人员开辟了增加收入的合法渠道,既体现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观念,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青少年投身科技事业。当然,要想让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尽快发力,还需要出台实施细则,让法律好操作、易执行。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