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的逐渐转暖,全国各地的田地里都开始耕耘,播种新的希望。 粮丰天下安。稳定今年粮食生产、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必须首先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确保全年农业有个良好开局。
从南向北春耕生产渐次展开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我国著名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江汉平原上,一片春耕备耕繁忙景象。在洪湖市的春露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现代化育秧工厂,早稻秧盘里已经冒出秧苗,远远看去一片嫩绿。
“前段时间雨水多,我们组织合作社和农户抓紧整理秧田,一天下去了100多台耕整机。现在雨水已停,马上就要栽早稻了。”联合社理事长张永前说,由2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3289个农户组成的联合社,共计流转土地9.2万亩,由于农资统一、农机服务集约、田管标准化和销售规模化,去年仅靠种粮就赚了3亿元。
在东北大粮仓黑龙江省,化肥(化肥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种子等农资进入销售旺季。来自绥化市庆安县的农民李忠明,在哈尔滨市的种子市场转了10多家经销店,选了五六个品种。“今年种子价格和去年差不多,希望今年质量更好。”李忠明说。
与此同时,在黑龙江绥滨农场现代农林科技园区土壤实验室,技术员正忙着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登记、化验、分析。园区主任蒲江波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利于促进绿色农业发展,今年将向更多农民推广。
从农业部了解到,各地春耕生产正顺利开展。南方水稻产区及早准备水稻秧床,大力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和机插秧;西北地区狠抓春季覆膜,全力保墒保春播;东北地区做好抗春涝抗春旱各项准备,水稻大棚育秧已准备就绪,为适时春播打下基础。
今年春耕备耕面临三大“利好”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今年春耕备耕工作有政策支持力度大、生产成本呈下降态势、生产基础较好等三方面有利条件。
据了解,尽管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但今年对三农投入依然增加较多。在财政预算中,中央本级支出增长10.4%,但用于农林水的支出增长18.6%,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增长8.1%,但用于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的补助增长12.1%,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增长20.9%,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增长33.5%。
随着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下降,前些年一直上涨的农资价格出现转折性变化。目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供应充足,价格稳中趋降。一些地区人工费用、租地成本也有所下降。
在河南漯河采访时看到,经过春分时节一场雨,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据农业部统计,今年夏季粮油面积稳中略增,播种质量高,苗情长势好于常年,特别是占全国小麦面积40%以上的河南、山东两省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
价格、气象、病虫害:春耕隐患不容忽视
今年的春耕备耕面临粮食市场价格疲软、农时偏紧、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发生风险大等挑战。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去年9月至今年2月,粮食市场价格走低,不少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其中玉米下降5.8%,棉花价格大幅下降。农民收入增速有放缓迹象,增收难度增加。如果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对农民生产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曾衍德表示,由于今年春节晚,“春脖子”短,春季生产安排计划、调整种养结构的农时偏紧。据气象部门预测,春季北方冬小麦病虫害和阶段性春旱发生风险大,东北地区可能发生低温、春旱和春涝,其他地区可能发生一些不利于春播春管的灾害。
“虽然河南小麦目前长势很好,但正值小麦生长的关键期,是百米冲刺的中程阶段,必须提高警惕,防范可能发生的病虫灾害。”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说,去年是暖冬,河南又恰逢春分时节雨水,小麦病虫害发生概率比较大,此外还要防范倒春寒。
狠抓四大举措为农业生产开好局
“今年是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年,要多措并举为农业转方式开好头、起好步。”曾衍德表示,农业部门将围绕四方面工作,抓实春耕备耕生产:
——调优结构稳面积。落实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优化结构布局,集中力量保重点,稳定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因地制宜调减高纬度、干旱地区玉米种植,改种耐旱的杂粮杂豆、薯类、青贮玉米等作物,力争粮食面积保持稳定。
——狠抓科技创新攻单产。抓好重要环节技术指导,搞好春季田间管理,根据苗情长势和气候特点,分区域、分作物落实关键技术。集成一套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绿色环保可复制的技术模式,打造一批增产增效并进、生产生态协调可持续的示范区。
——强化基础建设提能力。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平衡养分、修复耕地。启动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加强防灾减灾。及早做好抗春旱和低温春涝的各项准备。突出抓好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等重大病虫源头区、常年重发区的监测和防控,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狠抓农资市场监管,保障供给、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