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手机银行、微信支付……用手机付款早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央行《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笔数为16.74亿笔,同比增长212.86%;市场规模达到9.64亿元,同比增长317.56%。
近日,央行发布了一份《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的报告(下称央行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现阶段的移动支付产业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探索前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需强化管理和加快发展。
央行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由三类机构组成,即移动运营商、银行机构、银行卡组织和第三方支付机构。
在运营商方面,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内的移动运营商纷纷发力移动支付,从2003年的短信支付至今,三大运营商已于2011年分别成立专业的支付公司,并获得央行移动支付业务许可。目前,三大运营商已联合银联、银行机构推出综合型移动支付业务,如联手浦发、招商、光大等银行推出NFC“手机钱包”等。
在银行机构方面,发力点则主要在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远程支付业务,包括转账、理财、信贷、缴费等。目前,国内大中型银行都已推出手机银行(银行卡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服务,2013年7月,招商银行率先推出微信银行,随后各家银行快速跟进。2013年末,中国微信用户突破3亿,微信银行交易总量也随之达到850.76万笔,6.65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手机银行交易总量为49.8亿笔,交易规模达12.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8.09%。
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方面,截至目前,央行共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269张。易观智库《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总体交易规模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800.3%。央行报告显示,支付宝、拉卡拉、财付通三家公司目前分别以69.6%,17.8%和3.3%位居市场份额前三位。2013年,支付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超过9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
面对势如破竹的移动支付业发展,央行报告认为,依然由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在监管方面,央行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的移动支付监管主体涉及三个部门:央行、银监会和工信部。国家尚未明确由谁统筹规划和监管移动支付产业,导致出现多头规划和监管盲区。“例如,在移动支付国家标准这一顶层设计上,存在两种标准之争,即中国移动主导的2.4GHz和中国银联主导的13.56MHZ,这极不利于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商务系统的法律法规,美国有《电子资金划拨法》以及美联储颁布的与之配套的“E规则”,而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明确条款来规范新兴支付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央行颁布的《电子支付指引》主要是对银行开展电子支付业务的约束;《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仅从准入角度对非金融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提出了监管要求,而对产业链其他环节没有相应规定。
在市场合作方面,产业链各方也存在利益博弈。央行报告称:“如银行拥有大量用户,但不会提供给移动运营商,却想通过发行手机外接设备掌控手机支付终端;运营商拥有大量网络资源,但也不会童工给银行,却努力拓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做支付业务。”
此外,央行报告指出,安全保障及风控能力加强以及农村支付习惯改变也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央行报告指出,考虑到央行是中国支付体系的法定监督者,建议由央行主导,工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一级行业自律组织共同参加的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从而明确监管,形成合力。
在法律法规方面,报告建议出台移动专项法律法规,并且将移动支付业务纳入反洗钱监管范畴,建立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自动报备系统,及时监测资金往来,打击非法资金交易活动。
在安全保障方面,央行报告指出,要加强安全性要求,采取手机在屏保状态下无法完成近场支付,远场支付在一定额度以上时必须电子验证等安全控制技术。
报告还建议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由央行联合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开展“智能手机下乡”,同时降低农村支付手续费、手机流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