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电子商务交易中用户体验的最后一环,也是整个交易流程中存在最多不确定因素的那一部分。
随着在线购物方式区域便利,商品类别已丰富至生鲜甚至钻石,支付手段的多元化,“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收货体验开始成为影响用户购物体验的重要变量。而这场“送达之战”的参与者不只是电商平台,新型创业公司和传统的快递(快递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企业,都开始从中寻觅机会。
顺丰优选便是这样的案例,依托母公司顺丰速运高效的线下配送能力,他们开设了生鲜商品的配送服务,这个领域可能是他们相较于传统电商平台最大的优势——生鲜商品不仅对送达的时间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考虑到退换货、保质期等问题,对其库存也是不小的挑战。而在5月,顺丰也开始了真正的“最后一公里”业务——他们同时在全国开张了518家线下实体店:“嘿客”。“嘿客”定位为社区便利店,提供商品线上购买、水电缴费等服务,用户可以扫描二维码下单,选择配送到家中还是上门店自提,也能在网络下单后,来嘿客实体店体验和自提商品。
拥有自建物流能力的京东同样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3月份,京东宣布与全国15个城市12个品牌近万家便利店签订合作协议。便利店入驻京东开放平台后,覆盖到的用户可享受到“下单后一小时送达”的服务。而最快能够15分钟送达,但这项服务需要收取额外费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京东首席物流规划师侯毅表示,除便利店外,未来还可能会推出针对蛋糕店、药店、服装品牌甚至建材连锁的模型,试点结束后,将在今年下半年集中推出。
紧接着4月份,京东宣布正式涉足生鲜电商市场,进驻京东开放平台的便利店将直接从生鲜产品公司采购,放到京东上销售,用户下单后,便利店负责“最后一公里”配送。这样的合作模式是不是很熟悉?
“众包电商”Instacart正是基于这样的合作模式,将生鲜杂货送到客户手中。这是一家2012年从YC毕业的创业公司,它一家按需供给生鲜杂货,顾客在其网站或者App端下单,商品将由距离顾客最近的百货超市提供,并且保证订单在几小时内送达。Instacart没有自建仓库,也不组建车队,而通过与全食超市、乔氏超市以及好乐多等百货超市合作,并与独立采购者签订合同,雇佣他们进行订单配送。Instacart会向用户按照次数收取费用:用户如果要求一小时内送达,则需支付9.99美元;如果要求三小时内送达,则需支付3.99美元。
随着各家物流巨头都盯上了“最后一公里”的市场,相信未来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就让我们等着看这场最后一公里的“送达之战”如何继续改变我们的购物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