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启动实施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五项重点改革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其中,基层医改在动体制、建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是整个医改中的最大亮点,突出表现在基层医改回答并解决了三个关键性问题,探索了较为清晰的改革路径。第一,抓住了基层医改的主要症结。“以药补医”渗透到医药卫生体系方方面面,是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缺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深化医改需要破解的主要矛盾。这种机制使医疗机构以逐利为导向,与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助推了药价虚高,加重了群众负担,同时导致了药品滥用,腐蚀了医务人员,败坏了医德医风,绷紧了医患关系,也摊薄了医保效果。
基层医疗机构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首先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可以让人民群众尽快得到实惠。第二,明确了基层医改的方向。基层综合改革首要目标就是要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这是新机制建设的核心。其次就是要立足保基本,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能,实现预防为主,当好健康“守门人”,这是新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形成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不片面追求利润,又不出现大锅饭的运行机制,这是新机制高效运行的内在动力。再就是要着眼可持续,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基层机构正常运行,这是新机制建设的基础。第三,找到了基层医改的抓手。“以药补医”机制运行了几十年,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破除这个旧机制要选好突破口,设计科学的转换路径,使新旧机制实现平稳对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这是实现新旧机制转换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抓手。做好这项改革,必须推进“财政投入、药品招标采购、人事收入分配、创新内部管理、严格外部监管、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加强医德医风”等改革。同时,在推进新旧机制转换过程中,要把握节奏,既要积极稳妥,又要加快推进,使各项改革尽快到位,避免“夹生饭”,留下“后遗症”。
推进基层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以下五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是基层医改的重要内容。
一是建立公益性的管理体制。这是基层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基层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这是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举办费用和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通过服务收费和多渠道补偿承担。同时,改革编制管理,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和实际工作量核编定岗,实行动态调整,做到定编定岗不定人,固定的编制流动的人,编制数只作为聘用人员和核定收支以及确定政府补偿依据。
二是建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这是确保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破除身份界限,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首先要选好院长,进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聘任,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医务人员要根据岗位的要求,在核定资质后,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对不具备从医资质的人员,进行合理分流,优化队伍结构。对落聘人员的分流安置要做到稳妥细致,以人为本,友情操作,确保社会稳定。
三是建立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这是增强基层活力的重要举措。对医疗机构,要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全程跟踪、动态管理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对基层医务人员,首先要保障总体收入不降低。实行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把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挂钩,向一线人员、骨干人员倾斜。要加大绩效考核比例,拉开收入差距,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竞争机制。
四是建立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这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这次国务院制定了新的招标采购办法,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创新举措。这不仅仅是采购模式的变化,也是对药品生产流通秩序、药品供应配送模式、政府监管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五是建立长效性的补偿机制。这是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的基础。要落实好财政专项补助和收支差额的兜底作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经费由政府负责,运行经费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原则,对差额部分按时足额补助。同时,发挥医保支付的重要补偿作用,调整基层机构服务收费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