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2011年7月创出6.5%的高位增幅后,出现了逐月明显回落的走势,通涨压力逐渐缓解。
货币政策定向宽松:受物价指数逐渐回落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决策层或将对偏紧的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微调,实施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前,央行自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21%,中小型金融机构降至17.5%。央行此举适应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释放出抗通缩、保增长、维稳定的积极信号。这势必对药材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保障加大需求: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也将逐步完善,特别是养老保险、全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全面实施,将加大药材市场的需求。
中医药扶持力度加大:2003年至今将近9年,中央财政投入中医药事业的资金总计为151亿元。2003年中医药地方专款只有3300万元,“十五”期末的2005年,该项资金增长至1.83亿元,而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已达到12.37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6.8倍。截至目前,2011年中央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已达57.3亿元。这比2003~2010年8年的总和还要多。“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的财政投入将会更大。这将对药材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
调整趋势影响市场:自7月以来,药市行情全线下跌,药价指数大幅回落。到11月,天地网200综合指数已从2900多点回落到2200多点;药通网市场指数由高峰时的7000多点下降为5900多点。不少药商损失惨重,市场人气极度低沉,这势必对药材市场产生消极影响。
生产有所恢复、生产方式难转变:受前几年药价上涨影响,药农种药收益颇丰:亩产值上万元者比比皆是,如桔梗、太子参、白芍、党参、山药、北沙参、天南星等;5000元以上者较为普遍,如白芷、紫菀、白术、生地、当归、牛膝、防风、菊花、瓜蒌等。这将促使药材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受打工经济的影响、青壮劳力的外出,药材生产很难再出现千军万马、一哄而上的局面,取而代之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又受制于经验、技术和气候的影响,成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