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基本药物供应,工信部消费品司委托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开展了“国家基本药物储备体系建设研究”和“基本药物品种生产供应情况专题调研”。课题组对29个省、市的216家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制剂品规数量达405个。在对205种基本药物(化学药物)逐一分析评估后,课题组锁定了41种可能发生供应不及时、供应量不足的基本药物。
储文功说,这些品种主要涉及6类药品,包括苯唑西林等7种抗微生物药、金刚烷胺等6种神经系统用药、普鲁卡因胺等6种心血管系统用药、氯喹等4种抗寄生虫病药、右旋糖酐铁等4种血液系统用药、氯解磷定等3种解毒药及其他11种药品。
为防止短缺现象发生,课题组建议确定4类品种目录:适量储备品种,如乙酰胺、氯解磷定和亚甲蓝3种特效解毒药,此类药品产量少,一旦出现短缺,会延误病人救治并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密切监控品种,共有13种,多是临床首选药品,如葡萄糖酸锑钠、氯喹、抗蛇毒血清等,此类药品虽有一定产量,但常在某些地区发生短缺。预警品种,涉及24个独家生产品种,包括解毒药、抗传染病药、急救药、避孕药等,此类药一旦企业停产或用药需求骤升,供应将难以保障。市场供应品种,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保证供应。
业内专家提醒,对于特效解毒药等适量储备品种,除国家、地方储备外,医疗机构也应适量储备;对于预警品种,主管部门应鼓励注册,改变独家生产的局面,同时密切监控企业相关品种的产能变化;对于市场供应品种,要关注价格等因素对其供应量的影响,避免出现临时性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