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化如何应对外资圈地运动

2009-06-06 11:33阅读:90

作者 : 千讯   来源 / 转载

字号

    5月中旬,该报记者获得一份来自国外知名财团的内部资料,5家在国内颇具影响的本土和合资品牌的各项指标被深入考察。该财团内部人士透露,外资正怀着浓厚兴趣,着手对中国本土日化品牌的收购。

  记者了解到,中国的日化行业是开放比较早的领域。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宝洁、联合利华两大全球日化巨头进入中国之后,本土日化企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随后雅芳、欧莱雅等跨国公司也加入“圈地运动”,本土企业的处境更加“水深火热”。

  而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借此机会收购了一些难以维持的国内日化企业。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国内高端化妆品市场上销售份额60%被国外品牌所垄断,销售额90%以上为外资所控制。中国的日化企业进入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时期。

  “中国本土日化企业曾大多试图向高端进发,但这两年国内消费市场出现低迷,全球金融风暴也正在导致新的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出现,生存环境严峻。”某业内人士介绍。

  来自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也显示,去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年增长21.6%,达到近年来增速的最高水平,其中化妆品类增长为22.1%。但是到今年一季度,化妆品类增长慢于整体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日化资深营销专家陈伟杰则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外资在中国日化市场上的统治性地位业已稳定,很难有新的力量将其打破。”

  比如,2008年,宝洁仍稳居中国日化市场的老大地位,排名第二的欧莱雅在中国的销售额为69.52亿元,并实现了高达27.7%的同比增长。在中国深耕多年的美宝莲品牌,今年从彩妆领域延伸到护肤品领域,猛烈冲击中国低端护肤品市场。

  “国内的高端化妆品市场基本由欧莱雅、雅诗兰黛、宝洁等几大公司下属品牌所控制。在高端化妆品持续走好的情况下,依旧有很多境外高端品牌看好中国市场,不断进入中国市场。”陈伟杰称,本土日化品牌不但无法染指高端市场,在低端市场的份额同样很小,仅仅在洗发用品领域表现尚可。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少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则指出,国内企业与国外的主要差距还是品牌的差距,技术含量差距虽然也有,但是品牌差距更大,而要拉近这个差距只能靠积累。国外企业大多都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刚30多年,起步比国际巨头晚了几十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伊丽莎白雅顿的中国区总裁陈志新亦向媒体表示,中国本土日化品牌集中于整个日化金字塔的最底部,虽有很大空间,但本土品牌却有两个问题最难克服:一是家族式管理,二是企业新品上得很快,但旧品淘汰慢,不能及时处理库存,资金成了“呆钱”。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