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北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零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额(社零额)1616.9亿元,同比增长1%。增速比2015年同期回落6.8个百分点。从商品用途看,吃、穿、用和烧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367.3亿元、131.9亿元、1045亿元和7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0.5%、0.9%和1.6%。
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1467.5亿元,增长0.9%;餐饮收入149.5亿元,增长1.4%。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商品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9.7%、12.3%和10.5%。
值得注意的是,网上零售在1-2月同比增长为-10%。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认为,北京社零额增速出现较明显跌幅主要是因为京东、小米等少数电商增速变缓,而这些电商在过去几年基本保持了双位数增长,拉高了整体增幅。2015年1-2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2%。2015年整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0.2%。
首都经贸大学中国零售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表示,1-2月处于春节期间,实体零售销售低迷,同时电商下降明显,导致了统计期内盘面出现较大降幅。“大型电商市场份额受到中小型电商尤其是跨境电商的瓜分,电商在发展成熟后,自身运营成本增加,价格优势也在逐渐降低,这种增速放缓将持续很长时间。
在今年初的商务工作会上就已经提出,研究建立生活性服务业监测评价体系,制定实施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考核(评价)办法。完成便利店(超市)、早餐、蔬菜零售、洗染、末端配送以及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等标准或行业规范的修订完善与制定。专家建议尽快将服务标准化,尤其是生活服务业的标准应加速制定、提高行业门槛,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来刺激服务消费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