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由量到质飞跃的关键时期,是新旧比较优势有序衔接的重要阶段。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培育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优势。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13.3%,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大力推动服务贸易(贸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发展,既能够有效缓解严峻的外贸形势,还可以促进国内各项制度规则尽快与国际接轨,倒逼国内服务业改革创新,顺利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转型的历史进程。
长期以来,我们将制造业视为生产性劳动,将服务业视为非生产性劳动,认为只有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但近年来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显示,在产品国际化生产的微笑曲线中,制造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以研发、设计为代表的服务处于产品价值链的高端,服务业创造的价值明显高于制造业。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业本身也出现了服务化的趋势。为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并以服务业大发展提升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服务业是全球GDP增长和就业创造的重要源泉。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人类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新时代。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业成为全球GDP增长的重要源泉。2015年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GDP的2/3来自服务业。二是服务业是全球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服务业对全球就业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9.1%提高到2013年的45.1%,超过工业和农业。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服务业更成为全球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三是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最新研究认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基本服务,如健康、教育、卫生、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和创新等,因此,发展服务经济更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的影响呈现新形态。在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国际背景下,服务贸易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近乎一半的世界贸易出口增加值来自服务业。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显示,按照增值贸易统计,在出口增加值的创造上服务业高于制造业,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出口总值中,服务业的附加值已占50%。二是服务贸易创造更多的高端人才就业。由于离岸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外包服务在服务贸易中占比的提高吸纳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更多高端人才就业。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新产业和新业态带来的就业人口数量的增加,更体现在对人力资本的提升上。三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引入竞争和体制机制创新。目前国际直接投资中服务业占比达到2/3,服务贸易自由化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会促使各国政府健全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加强监管,进一步消除服务贸易壁垒。
服务贸易大发展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支撑。上世纪80年代,我国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大势,着力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加速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促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在此基础上,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同时,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又带来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贸易规模上,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额4.3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5686亿美元,服务贸易不足货物贸易的1/7;体现在贸易结构上,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在进出口中占比高达88.4%,服务贸易占比仅为11.6%,低于22%的世界平均水平;体现在贸易收支上,货物贸易长期顺差,服务贸易长期逆差,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额高达1.2万亿人民币,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体现在全球地位上,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占比超过10%,而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中占比仅为6.2%。对外贸易过度依赖货物贸易,导致在全球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不仅影响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易引发贸易摩擦,在劳动力成本提高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条件下不具有增长的可持续性,而且服务贸易发展的滞后也会限制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研究表明,一国服务业的发展取决于其规章制度,而服务贸易自由化将倒逼一国实行体制机制创新。在服务业与制造业高度融合、服务业价值增值高于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应抓住全球服务贸易高速增长的新机遇,打破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瓶颈,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大力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培育服务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