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质检总局了解到,8月27日质检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上半年产品质量和进口服装和食品接触产品质量等情况。在进出口食品方面,2014年上半年全国共检验检疫进口食品总量达49.3万批,总金额达24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14.4%。其中,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进口食品1398批次,并进行了销毁或退运处理,涉及货值0.5亿美元。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不合格食品主要涉及15类产品,如酒、糕点、糖、调味品(调味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和乳制品类,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不合格原因主要涉及微生物污染、违法添加化学物质、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标签不合格等。
总体看来,上半年不合格情况主要呈现四大特征:
一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产品成为不合格进口食品“重灾区”。出乎众人意料得是,已形成较完备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欧美等发达国家,产出的食品也因霉菌超标、已过保质期等问题纷纷上质检总局公布的“黑名单”。其中,进口自美国、法国、意大利的食品分别占据上半年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数的6.4%、6.4%、6.3%。
二是台湾地区不合格入境食品数量“夺冠”。据统计,上半年以来共有340批次涉及台湾地区的食品被检不合格,占上半年不合格入境食品总数的24.3%。其中,标签以及证书问题占比近30%。此外,“违规添加”成为第二“元凶”。
三是知名食品企业“黑名单”上继续出名。如今,众多消费者认为吃穿都需讲品牌,尤其是舌尖上的事情,更需要信任国际知名食品品牌。但在质检总局最近公布的不合格进口食品名单中,我们仍可以看到统一、好时、乐天、家乐福等知名国际品牌的出现。
四是“添加违禁成分”以及“菌落总数超标”问题突出。入口的食物中竟含非食用化学物质。质检部门公开信息显示,部分进口食品违规使用化学物质苯甲酸、屎链球菌等化学物质,对人体造成慢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