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的奶粉品牌都在跟风涨价,但是这次与以往情况不同的是此轮涨价首先是由国内乳企发起的,对于此次涨价,多家乳企表示是成本压力增加所致,“再不涨价生存都很困难了”。
近日有消息称,国产奶粉品牌完达山宣布涨价10%左右。昨日,完达山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证实,该公司自2月下旬开始对旗下婴幼儿配方奶粉执行新的出厂价,并将在3月31日前完成对分销商、终端门店的供货价和零售价的调整,提价幅度在10%左右。
此次涨价的并非完达山一家,也并非只有国产品牌。昨日,光明乳业3月1日起,其在华东地区的入户奶普遍提价3%,涉及35个品种。
已经近两年没有提价的“洋奶粉”品牌美赞臣,也在酝酿涨价。美赞臣其相关负责人对涨价一事不置可否。但我市多家大型超市负责人均表示,已经接到美赞臣方面的通知,3月底将更换新装并提价,涨价幅度约为10%~20%。
近年来,各大品牌乳企一直“涨声不断”。仅去年一年就掀起过两轮涨价,涉及多美滋、雅培、惠氏、澳优、贝因美等多个品牌。今年年初,三元、蒙牛、伊利等液态奶也平均涨了10%~17%。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奶业信息网CEO王玮表示:“虽然现阶段原材料价格相对稳定,国际奶源价格并未上涨,进口奶粉的关税也在下调,但国内物价在提升,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在增加,人工成本也会相应上涨,此时国产奶粉带头涨价其实也是在预料之内的事。”
对于此次涨价的原因,完达山方面表示:“涨价是不得已,再不涨价生存都成问题了。”
完达山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称,自2009年底以来,完达山已有两年没有进行过任何价格方面的调整,但两年间,原奶收购价、运输、人工等综合成本不断上涨,“这三项成本与前两年相比平均上涨了45%~50%,完达山已经无法消化上涨的成本,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原材料、人工等综合成本等只是一方面因素,营销成本的不断增加也是乳企面临的一大压力。”王玮表示,给经销商返点、进入商场和超市的渠道费用占据了销售成本的很大部分,广告费用的增加也成了乳企成本上涨的关键因素。
营销成本到底占多大比重?
以A股上市公司贝因美为例,根据其公布的三季报,去年前9个月的销售费用达到15.1亿元,几乎占营业总成本的一半。而H股大庆乳业的中报显示,销售和分销开支增加了445.8%。完达山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营销成本在持续增加。”
王玮还表示,奶源规模化养殖也是增加成本的一大原因。“现在的乳企都需要固定的奶源,生产出的奶才会安全健康,消费者才信得过。”王玮说,固定的安全奶源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养殖中心的建设中。
不过,乳业专家王丁棉对乳企涨价原因有不同看法。
王丁棉认为,有的企业提价,借口是配方升级、换包装等,但厂家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借此实现利润最大化。有些品牌经营业绩一般,产品还有积压,提价很可能就是一种营销手段。
国产奶粉涨价的同时,有的国产乳制品经销商反而加大了进货量。经销商彭慧民称:“等下一批完达山运到的时候,我手里就有近百万元的库存了。”
我市多家大型超市及孕婴用品专卖店发现,超市里的国产奶粉比进口奶粉少很多;在孕婴用品专卖店里,更是见不到国产奶粉出售。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经销商还要冒着积压库存的风险继续进货?
“我是在完成任务。”彭慧民说,一般情况下,奶粉进超市销售时,超市要抽去全部销售额的30%~40%作为进场费,但按照供应商每年和生产商签订的销售合同,只要达到合同内指定的销售指标后,供应商就不用向超市支付条码费、促销费等各项费用,而由生产商代替支付。
“在我看来,囤货比把进场费交给超市更划算。”彭慧民举例说,如果与厂家签订一年100万元的销售合同,其中近40万元会被超市分走;但如果进货量达到100万元,这40万元就由生产商支付。“有时候囤货量很大,我还可以将产品分给下游的散户,这样不但可以不用交进场费,也能避免货砸在手里遭受损失。”彭慧民说。
“生产商替供应商交超市入场费,营销成本自然大大增加,为了保证利润只好涨价,涨价则导致超市不再进货,大量货积压在供应商手中,供应商为了不交入场费仍然继续进货……奶粉产销怪圈就这样产生了。”中国奶业信息网CEO王玮说:“这样的囤货行为,使大量奶粉不能充分打通销售渠道、第一时间进入卖场,国产奶粉与消费者的距离或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