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业竞争上,规模最大的公司可能并非最好的。至少从资本市场的定价可以看出分别。零售业进入「冬天」已经是事实,一些公司需要吞下过去数年的快速扩张带来的苦果,而失败者则会沦为对手的「猎物」。
据中国连锁业协会发布的年度销售额数据,快速消费品连锁店一百强中,以销售收入排名前十位,列首位的联华超市超过500亿元,门店数目近四千间,而市值仅16亿元。
在Supermarket(大卖场)这种经营情况中,外资大卖场仅家乐福(Carrefour)、大润发、Wal-Mart、Trust-Mart上榜,旗下的门店数分别一百三十四间、一百零一间、一百二十三间、一百零四间,远远低于内资连锁同业数目。
如果与连锁一百强比较,排前二位的国美(493)及苏宁销售收入均超过千亿元,差距约20亿元。国美门市数目约一千三百间,市值相当于联华超市八点八倍。百盛集团(3368)以106亿元的收入仅列第三十位,门店仅四十个,但单店销售额超过2.5亿元,市值相当于国美的一点五倍。
资本市场给予大卖场、连锁消费电器店、连锁百货店三种业态不同定价,也反映出零售业不同业态的盈利能力和成长前景。第一、零售业以门店扩张追求销售规模不足取,单一店铺的盈利能力和协同效应更受到看重;其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不同的业态适应。
发达农村地区连锁业滞后需求。苏甯电器新近加快建立农村市场通路,对市场变化作出较快反应。受益于民众消费升级,二三线城市连锁百货业成长较快。一线城市仍是中档百货业重要利润来源。马莎在上海市场受挫,只是未适应当地市场,而非市场缺乏对中高档百货店需求。
区域市场业内间的并购也会加快。零售业的连锁扩张模式,对公司的融资能力有较高要求,以短期负债支持长期的扩张,在遇到融资困难后,资金链断裂造成部分公司破产,会成为竞争对手的目标。连锁电器行业见证了几宗大型收购后,店铺的客户覆盖面有重叠,需要裁减数量,这样的资源重新配置,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利。区域性国资公司未来在政府支持下,可能将整合其他零售业者。
零售业状况反映最终消费品的市场行情,下月开始进入传统消费旺季,部分地区开始恢复「五.一」长假,消费者能否恢复信心,会在零售数据上反映。能否改变前两月全行业销售下滑的情形,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