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继打造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之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也迎来又一轮的扩围。目前已有包括安徽合肥等近10个城市积极申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批复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其中,人工智能创新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较好,且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城市有望成为首选。与此同时,已经获批的京沪试验区建设细则正密集落地。上海明确,到2021年全力打响人工智能“一流创新生态”标志性品牌,打造十家创新龙头企业,百家创新标杆企业,形成重点产业千亿产值规模。
建设指引发布多地积极申报
到2023年,布局建设20个左右试验区,创新一批切实有效的政策工具,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近期,市有关方面与科技部进行了初步的沟通,计划依托高新区申报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了给试验区建设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已经委托第三方编制我们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
试验区的建设,要服务支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布局,兼顾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协同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此外,未来申请的人工智能试验区以城市为主要建设载体。重点依托人工智能创新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原则上应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或国家高新区所在城市,并已明确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重点产业方向,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亿元,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产业将迎红利期
今年年初,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召开了2019年工作会议。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会议上宣布,规划推进办公室决定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基础上,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在就下一步工作部署方面,王志刚提出,要强化需求牵引、应用驱动、目标导向,围绕可持续发展、经济民生等重大需求,扩大应用示范,结合区域优势和特点,建设一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2019年将成为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的一年,从安防到政法、教育、无人驾驶等各个细分领域情况来看,人工智能在各个垂直行业的应用正逐渐深入。视频分析、语音识别、教育等领域变现更加清晰。随着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溢出效应显现,人工智能企业聚焦应用场景也在加速落地。国家层面,8月29日,科技部再新增十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加上先前依托百度建设自动驾驶、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依托腾讯建设医疗影像、依托科大讯飞建设智能语音和依托商汤集团建设智能视觉五大平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增至15家。
“尽管人工智能已经发展了60年,但人工智能从现在开始才刚刚进入应用期,接下来十年才是人工智能的黄金十年;从行业看,未来五年人类会充分享受过去人工智能技术积累的红利,人工智能将会在各行各业快速应用。”小i机器人高级副总裁许弋亚表示。但她认为,人工智能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短期来看,一个企业如果对算法、场景、数据没有一定的了解,将很难驾驭和部署人工智能,在商业落地上存在挑战;长远而言,如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还没有重要突破,人工智能或在未来5年内便会碰到挑战,遇到瓶颈。
全方位治理避免无序竞争
当前政府、企业和社会在AI治理的大原则上有高度的共识。今年6月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报告,提出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这是我国首次发布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在今年的重庆智博会上,国家也明确指出,智能技术需要“展现科技向善的力量”,维护伦理道德底线,形成行业和企业的伦理自律准则。
AI治理的紧迫性越来越高,应以“科技向善”引领AI全方位治理,确保AI“可知”、“可控”、“可用”、“可靠”。“今天,没有哪个国家完全拥有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需的全部资源、技术和能力。产业割裂和技术脱钩将会损害整个人类的长期利益。面对技术竞争、贸易争端、地缘冲突等矛盾,我们应该拿出智慧和胸怀,努力跨越这些壁垒。”马化腾还强调,加强全球治理与合作,是AI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作为新生事物,有关人工智能的治理是全方位的,在试验阶段就应该有所展现。其实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布局,就是在探索一条道路。目前,我国已有北京、上海两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目前有不少地方正在申请成立试验区,而此时国家出台一个指引,显得十分及时,这也为未来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
相关研究报告
人工智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