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在类脑芯片的研发中处于前列。201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设计了一种人造突触,可以实现精确控制流过这种突触的电流强度,即类似离子在神经元之间的流动。该团队已经制造了一个由硅锗制成的人造突触小芯片,在模拟仿真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该芯片及其突触可以识别手写样本,其识别准确率达到95%。
尽管还没有达到商用级别,国内也正兴起着产学研相结合的类脑研究,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芯片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寒武纪研发出了“寒武纪1号”类脑芯片,还是因为国产替代需求急迫,国产芯片的研发步伐也在加快。平台的人工智能芯片实验室内,配备了世界先进的芯片研发系统和设备,可与平台合作团队共享研发环境,提供芯片设计、测试及验证等专业服务,帮助合作团队降低研发时间与资金成本。
一个产业链结构里面,当你拥有算法、模块、平台和生态后,反过来做芯片就变成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只有在这个垂直产业生态链里打通关。把算法团队跟芯片意见团队好好地揉在一起,才能够面向未来的物联网世界。不过,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仍然受制于产业链两端。设计与制造两大环节的主要瓶颈在于人才与技术,而销售端遭遇行业巨头的市场封锁。其面临的挑战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