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智能手机推出“饥饿营销”抢占市场

2018-11-23 10:32阅读:54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本站整理

字号

各种APP为了提高广告价值,从水军那里购买流量,制造人气。社交媒体出售“粉丝”已经成为一种长盛不衰的商业模式,电商平台则充斥着“刷好评”的生意。电影市场崛起也伴随着广泛的“票房造假”现象,电视收视率以及视频网站点击量等,也都存在造假现象。

娱乐行业模仿韩国“造星”模式生产“小鲜肉”或“小花”,这些人重要的是形象(颜值)而不需要太好的艺能,然后通过“粉丝营销”(一系列带来网络流量的宣传)制造一种众星捧月的效果,最终“流量小生(小花)”通过各种平台转化为各种商业收入。这是一种成本很低(颜值+炒作)但收益很高的商业模式。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电影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这些营销主导的电影行业集中于新兴领域,以流量为导向,往往被称之为互联网思维,宣扬以客户(粉丝)为上。不管是饥饿营销制造“供不应求”假象,还是通过水军刷流量,都是为了完成一个闭环:以流量吸引客户,以流量吸引广告商,以流量提高估值。这是一种创业模式,创业者必须“制造流量”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投资者与整个行业所默认的“规则”。

制造“虚假流量”本质上是造假和欺骗,这是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在法制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所不允许的。企业应该以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赢得市场,获取消费者信任。中国制造“风口”与“流量”的营销方式看上去很聪明,但对于品牌而言,依靠内在价值获得用户信任才是持久的关键。

虚假流量营销在中国之所以称为一种受到追捧的商业手段,首先是企业很少因为流量造假而受到惩罚,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各行各业的造假没有得到惩罚,所以这种行为得到推广和深化运用;其次,也没有受到行业的约束,因为整个行业集体采取这种方式,行业内不会产生“不公平竞争”的指责,比如近日某旅游网站被揭露数据造假、抄袭对手的点评内容,业内集体沉默;其三,缺乏道德约束,因为消费者见惯不怪,默认这是正常的“潜规则”,如果有普通人批评某个企业造假,很有可能被视为对手的“水军”,会被攻击拿了“黑钱”。

一些中国企业在缺乏法律限制、行业规则与道德约束环境下的虚假流量营销方式和现象,应该尽快结束。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供给质量。现在,这些企业将大部分资源用于营销而非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南辕北辙,对传统企业而言也是不公的。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