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北大学《元杂剧数字平台建设微视频传播平台建设》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一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隆重举行,中国戏曲借助互联网,更加贴近百姓,走向世界。
这个项目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发扬光大中国戏曲有着启发意义。如何让中国戏曲“走出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在国家话剧院等曾推出的“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在华放映活动中,汤姆·希德勒斯顿演绎的《科利奥兰纳斯》、詹姆斯·弗兰科领衔主演的《人鼠之间》等优秀的戏剧,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其高清播映的互联网模式,即剧院利用高清拍摄技术,全程录制戏剧演出,放映时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场,让观众仅仅通过荧屏就能真切感受戏剧魅力。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中国戏曲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走到百姓身边,传播到世界各地,正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践行。中国戏曲有悠久历史,一般认为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娱歌舞,经过了汉唐,在宋金时期,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艺术形式,一直到元代时期,在瓦舍勾栏之中,成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元杂剧”。从此,中国戏曲真正成熟,并且经久不衰,体现着中国人民“仁义礼智信”的主题思想,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力量和艺术魅力。
但是,当下这一民族古老艺术也面临传承的新课题。正如《说唱脸谱》中唱到的那样“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听不懂,哼上老半天,如何让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艺术一代一代往下传。”如今有了“互联网+”,例如中北大学的网络互动平台、微信公众号和APP建设,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中国戏曲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在听得懂、唱得出的同时,萌生出学习戏曲、走向舞台的强烈愿望。日后在项目建设的完善中可以推出如“梨园粉丝朋友圈”,让戏曲演员、戏曲爱好者特别是孩子们,能够在网络微视频录播中,自编自导自演,模仿演绎和激情创作,逐渐让互联网戏曲演唱和点赞形式雅俗共赏,真正走向普通老百姓,特别是青年人的心田。
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传播推广赶上可称为千年一遇的良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赢得诸多国家的推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戏曲也理应走向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戏曲,进而了解中国文化。我们的戏曲文化借助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我们一种文化价值的觉悟和觉醒,也展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担当。
目前,戏曲走向互联网也存在一些问题:戏剧视频投入互联网,会衍生很多的复制品,容易产生盗版产品,一旦出现上述不良情况,则不利于正版艺术作品的发行。处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走向国外的进程中,我们国家要进一步加快完善对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产权保护立法工作。而且戏曲作为舞台艺术更适合走进剧场观看,互联网模式对戏剧的演出和观众的培养,有利的同时是否有弊也值得进一步探究。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互联网+戏曲”实施细则,如推进实施意见、成立协调领导小组等;组建由互联网界人士参与的专业监管团队,制定符合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实施意见等;在院校开设网络直播等流行数字文化课程,尽快推进“互联网+传统文化”的调研,形成相应的处置办法等。我们期待,更好地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国家文化建设,提升国际文化的竞争力,让中国戏曲文化唱得更响、传得更远。
相关研究报告:
互联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