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通信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近日,多家航空公司竞相开放在飞行时使用手机的权限,空中上网也成为了航司新的服务内容。但从乘客体验看,WiFi上网速度并不给力,“卡、慢”等成为硬伤。
在地面通信网络基本覆盖的情况下,卫星通信的应用有些“边缘化”,卫星通信经常被视作地面通信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存在。例如对于机上市场,卫星通信更有竞争力。
“刚需”竞争力
通信卫星的应用早已从军事目的开拓转向商业应用。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通信网络构成天地互联网络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在一般通信方面,以地面骨干通信网络为主,卫星通信为辅。作为地面通信网络的补充和备份,卫星通信主要覆盖地面网络难以覆盖的低密度地区和偏远地区,在一些特殊领域应用卫星通信具有优势,如远洋通信、应急通信、军用通信、防汛救灾、科考勘探等,应用空间巨大。
尽管卫星移动通信号称能覆盖地球上所有地区,但因费用高昂、用户难寻等原因,需求被极大压缩,以至于此前铱星和全球星等相关运营商相继出现财务困境。
另外,因为系统接入相对复杂,对于直接消费者来说有距离。因此,机上互联网给卫星通信打开了直接连通用户的市场,而且是地面网络无法超越的“刚需”。
虽然也有基于地面通信基站的ATG模式,但上述人士表示,如果是跨洋航线或者飞机变换航路这种模式就无法应对。卫星通信是民航上网的最佳解决方案。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电信采用Ku卫星通信技术为乘客提供上网服务,并将加快推进高通量卫星(HTS)网络部署和综合业务运营平台升级。东航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的航空WiFi服务利用卫星的Ku波段建立网络连接,理论上网速最高可达到50Mbps。中国联通的飞机上网解决方案则采用Ku和Ka双频段模式。国航与中国移动则是通过飞机与地面的4G基站相互连接,从而为乘客提供网速为30-60Mbps的航空WiFi服务。
Ku是传统卫星使用频段,而Ka则是现在国际主流的高通量卫星(HTS,HighThroughputSatellite)使用的频段,Ka频段比Ku频段有着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速度,也是解决目前机上联网速度较慢的技术关键。
我国在2017年4月12日就发射了中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它使用了Ka波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也搭载了先进的激光通信系统,使用了电推进长期维持轨道。通信总容量达到20Gbit/s,超过了中国以往所有通信卫星容量总和。目前实践十三号已经进入使用状态,并正式更名为中星十六号投入使用。
除了带宽增加外,Ka卫星带来的带宽成本下降为其提供了更大的“翻盘”机会。
据全球已经提供的Ka高通量卫星运营商数据,Ka卫星带宽成本已经快速下降为200万美元/Gbps,为传统Ku的1/100、Ku-HTS的1/10。从长期来看,更加有利于航空公司机上网络的持续运营和商业模式的建立。
紧缺的轨道位
显然,频段资源将在未来机上互联网乃至卫星通信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论是Ka还是Ku频段,都需要卫星和轨道资源支撑。和商业地产开发很像,有了土地,才有了竞争的资本。
所以,仅有的一根轨道成为了需要争夺的资源。如果在相同的频率、同样的轨道位置、覆盖区域一样的话,不同卫星信号会相互干扰。
这时候就需要国际电联负责协调管理全球无线电资源,包括对轨道位置的协调。
从国际电联的角度说,轨道位置的最终拥有者是主权国家,但实际使用者都是商业公司,各商业公司通过主权国家的无线电或通信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国际电联作为最终的协调者存在。轨位申请和频率协调过程非常复杂,要同时获得想要的轨道位置、频率、辐射客户的区域,会有很多竞争。
而拥有轨道资源和卫星资源后,真正的创收环节在服务收费,地面市场用户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
但在目前普遍的商业模式下,卫星运营商难以直接接触到用户。卫星通信主要采用中国移动等通信运营商通过向卫星运营商批量租用带宽,再将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方式。
因为“中间商赚差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卫星通信的使用费用,使其难于对接消费者。
杨岳指出,包括华讯方舟在内的一些企业正在打造卫星通信系统的新模式,即垂直整合型的卫星电信运营商。囊括卫星资源以及地面个人、家庭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用户资源实现“天地一体”。
据了解,美国卫讯公司(ViaSat)以及休斯通信公司已经在采用这种模式。杨岳评价称,ViaSat能够保持较高的市盈率,且在地面设施完善的美国都能开辟出一片市场,拥有百万级用户足以证明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卫星通信未来的前景。
相关研究报告:
通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通信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