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明显提速。在“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红利的推动下,传统制造业出现了“机器换人”的热潮。然而,虽然各地纷纷将机器人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但仍难以使国产机器人摆脱“低端化”标签——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市场份额小。那么,发展本土机器人还需在哪儿再加把劲?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千讯咨询发布《中国机器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由于机器人产业带来的新动能为传统工业注入强大活力,因此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已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机器人产业园或产业基地多达数十个,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总数已从2014年初的200余家,发展到如今的上千家。
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占据着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头把交椅,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然而,在市场繁荣发展的表象下,缺乏关键技术支撑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最大掣肘。美国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庞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中,本土品牌机器人仅占4%,并且国产机器人大量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大量扎堆在产业中下游,其生产出的机器人应用和智能都处在较低水平,根本无法与国际巨头相提并论。此外,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的日子并不好过,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成本高、需求量大,使本土机器人失去了与“洋品牌”机器人比拼的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