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技术与标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向大家展示,量子信息技术才是未来“万物互联”实现的基础。北京则有望在2016年就率先用上量子通信(中国通信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网。
目前,集成电路已经达到22纳米甚至更微小,2022年,电路的尺寸将达到4纳米——相当于20个原子的宽度。“按照现在的路子下去,超级计算很难再突破。”潘建伟说。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也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由于信息可以同时是“0”和“1”的状态,计算的速度会大大快于其它的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计算到底有多快?潘建伟打了一个比方,计算某些粒子的衍化,像大楼那么大的超级计算机需要100年时间的话,模拟量子计算机只需要1秒,而真正的量子计算机则只需要0.01秒。
“大概在5到10年内,模拟量子计算机会成为现实。”潘建伟按照目前的研究进程预测道。
潘建伟还透露,在2016年7月初,我国将发射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在卫星的帮助之下,我们在有卫星接收天线的终端就可以实现广域全球化的量子通讯。
同时,在国家的支持之下,中科院相关团队和相关单位合作,已经构建北京—上海的“京沪干线”项目量子通信网。这是连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可以为金融部门、政务部门等服务,在密钥分配之下满足完全的安全信息传输。
北京市、上海市城域量子通信网已先后建成,加上已经建成的合肥市、济南市城域量子通信网,预计到2016年就可以实现京沪广域量子保密通信。
据介绍,利用量子通讯,还可以保证无条件安全的信息传输和沟通。“量子通信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