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流量近来又成为舆情热点。广东某位中国电信的用户,她的手机在3个小时内用掉近23G流量,这是真的吗?
据可靠消息,这是真实的事件,这位用户已欠费1100多元。遭受无妄之灾的还有重庆一位中国联通用户,他的手机一天就“跑”掉近1G流量。
这流量是他们使用的吗?不是。广东那位用户手机在那3个小时里,一直放在抽屉里充电,碰都没碰一下。按照她平时的用量,23G流量足够用3年。
重庆用户平时每月4G的流量套餐也完全够用。这些流量跑去哪里了?不知道。中国电信答复,流量明细清单没办法查到;联通客服也解释不清楚,最后赔了80元话费了事。
电信行业的资费标准一直饱受争议。然而,无论社会各界有多少非议,很多问题始终都没有解决的迹象。
成本接近于零的国内漫游费就雷打不动,照收不误;流量月底清零的行规,就任性地坚持了很长时间。好容易月底不清零了,很多用户又发现,流量跑得比清零时候快多了。
一些地方的宽带上网资费更荒唐,新用户享受优惠的新套餐方案,老用户仍然按照昂贵的旧方案执行。
由于运营商在住宅小区跑马圈地,不少用户丧失了选择权,只能接受某家资费数倍于其他运营商的高价服务。至于“假宽带、假光纤”问题,几乎更是全行业的公开秘密。
电信运营商如此任性,因为他们占有垄断地位。屈指可数的几家运营商,任性程度大同小异。消费者要么接受任性,要么别用手机和宽带。
而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法律法规还是消费者群体,对他们都缺少制衡途径,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缺少有效竞争、有效监管和有力制衡的市场生态,结果就是低质量和高利润。
尽管电信行业的服务质量备受诟病,可半点不会影响其靓丽财报。今年前三季度,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实现净利总和1100亿元,相当于前三季度平均日赚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