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最热闹的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激烈交锋领域莫过于打车软件和传统出租车行业。
商业模式纷争背后是利益的再分配。Uber等各大专车软件的兴起,在事实上打破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垄断,这显然是动了出租车相关利益者的根基。主管部门也开始追究专车的合法性问题,交通运输部曾明确表态,只有合法合规的租赁车辆才能作为“专车”提供服务,禁止私家车接入专车平台。
尽管出租车行业(出租车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不开心,专车软件却春风得意。很多调查结果都佐证了普通消费者对这一新兴业态的支持。据网友投票显示,66%的网民愿意选择专车服务。两种业态交锋的背后,实际反映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出租车行业本身的问题由来已久。出租车行业是一个特许经营的非充分竞争领域,由于审批导致了出租车资源的稀缺性,故而,出租车与专车的矛盾不仅仅是互联网+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的聚焦,也是互联网+的游戏规则与传统管理规则的交锋。
第二,专车这种业态在现行法律界定中,与“非法营运”界限模糊。以北京市为例,按照国务院和北京市的相关规定,从事按照乘客意愿提供运输服务并按里程和时间收费的出租汽车经营须取得资质许可。然而,我们都知道,非法营运真正的打击是“黑车”行为,专车和“黑车”的区别明显。“黑车”是完全没有营运资格又没有和正规租赁公司合作的,从这一层面看,专车在基本面上已经符合了法律,目前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监管。
第三,允不允许私家车进入专车市场,直接关系到商业模式本身,尽管滴滴专车在主管部门约谈后负责人表示,将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自查整改,开展合法业务,但是,以整合私家车资源为主要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专车的核心创新点。这无疑是矛盾的,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企业,都不可能回避私家车运营的合法性问题。
厘清了上述的问题,可以明白,无论是出租车的固有问题、专车企业的经营问题、私家车资源的利用问题,实际上矛盾都出现在监管上。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有些城市简单把专车判定非法,这在管理上,可能成本更低,但市场创新却因此夭折,并且背负保护既得利益者的“名声”。
而有些地方的管理改革已经破冰,这可能需要很复杂的管理创新。只与北京间隔一天,6月1日,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四大出租汽车企业和“滴滴打车”三方互开大门,共同合作。
我们很容易得出这一结论,在尽可能少干预市场运营的前提下,将专车纳入到监管体系内,让人们能更有保障地享受到这种服务创新带来的便利,这是符合改革的市场导向的。
话说回来,每一次技术革新,会带来对传统行业的颠覆,对传统监管方式的挑战。对管理者而言,要解决问题,不能只靠界定违法的“堵”,应思考引导产业发展的“疏”。“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互联网+出租车”尚且矛盾重重,各行各业若要真改革必然需要直面类似的问题,也需要同样的改革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