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一纸通告,明确要求小灵通在三年内清频转网,引发全国尚存的7000万小灵通用户的强烈关注。
小灵通在一生中,从来没领过“准生证”,却等来了“死亡通知书”。
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一纸通告,明确要求小灵通在三年内清频转网,引发全国尚存的7000万小灵通用户的强烈关注。
回顾小灵通充满是非争议的一生,给我们留下的意义是多层面的。谁先进、谁落后?谁受益,谁受损?谁节俭,谁浪费?
二三线城市小灵通业务收入占运营商收入近25%
自1997年诞生以来,小灵通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虽然一直被称作是“落后技术“,但是单从企业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讲,小灵通却是非常划算的买卖。
徐福新,原浙江余杭电信局局长,他把小灵通技术引入中国、从而被称为“小灵通”之父。日前他向记者介绍,国家在小灵通业务上的投资将近1000亿元,其中,中国电信投资约600多亿元, 中国联通(行情 股吧)投资了300多亿元。按照小灵通平均每月每个用户的话费收入是50元左右计算,一年600多块,最多的时候是9000万用户,将近1亿用户,一年总收入达到500亿-600亿元。
“我当年在余杭搞此项业务后,一年后就收回了成本,以后每年就只要花一些维护和运营的费用,剩下的都是纯收入。”徐福新说。
北京市小灵通运营状况也可以说明这点。原北京网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北京地区在小灵通上的投资达21亿元,而在小灵通上的收入已达到35亿。但是,北京地区的小灵通收入仅占北京网通收入的3%。
“由于小灵通政策上的不明朗,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运营商)一直没有在小灵通业务上进行大量投资,因此,在小灵通的收益上也比较少,而在东北、浙江等二三线城市,小灵通的收入每年能达到运营商收入的25%以上,甚至在当地的用户数都超过了移动的用户数。”这位负责人介绍。
小灵通给运营商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成就了小灵通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就是UT斯达康。据华为的一位老员工介绍,1996年,徐福新从日本考察回来后决心要搞小灵通。当时,华为和爱立信都曾对小灵通认真做过专项研究,最后觉得小灵通技术落后,最终放弃了合作。正是这些通信巨头们的集体缺席,才让回国创业的吴鹰创办的UT斯达康买断了该技术并强势推广。吴鹰斥资数千万人民币发展小灵通业务,并最终一炮打响。这至今仍让华为等通信巨头捶胸顿足。
2000年3月3日,UT斯达康在纳斯达克上市,其市值最高曾达到70亿美元。UT斯达康的公司利润也由1.88亿美元攀升至27亿美元。
而从2000至2004年间,在全球电信市场总量下降约5%的状况下,UT斯达康维持年均60%的复合增长,运营利润率平均10%左右;稳居全球10大电信设备商之列。2004年以前,UT斯达康90%的业务来自中国,而中国业务90%来自小灵通。
看到UT斯达康“剑走偏锋”式的成功, 中兴通讯(行情 股吧)、朗讯科技、华为、英华达等一批批的网络设备商和终端厂商随后纷纷加入,使得小灵通产业链上下游中包括了至少十几家知名通信设备厂家。据上述北京网通负责人介绍,在2005年的时候,北京地区就有3000-4000家小灵通终端的销售店面,仅终端销售这块在北京地区就带动了上万人的就业。
电信运营商、终端生产商都从产业链中获益,但小灵通退出市场带来一个后果是,原先投资高达1000亿元设备将会闲置和报废,不知由谁来埋单了。
“小灵通基站由于其规模、硬件和制式等和目前的2G基站以及3G基站都不一样,只有放弃。而没有了小灵通网络,小灵通终端也只能报废。原来国家在小灵通方面投资的硬件几乎都无法再利用。“上述网通人士对记者表示。
“名分不正”伴随小灵通“农村包围城市”
此次让小灵通退市的出发点是“小灵通占据了TD频段,为了给TD发展让路,小灵通被要求清频转网”。但是,回顾当初批准小灵通占用TD频段资源的那段历史,从监管和产业政策的角度来看,其间考虑更多的是运营商和企业的利益,普通消费者利益却被摆在次要的地位。
名不正言不顺的“草根”出生背景,似乎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小灵通“悲剧化”结局。1996年,时任浙江余杭电信局局长的徐福新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日本在搞的PHS(流动市话)。但是,日本流动市话是作为另一个移动通信网来运营的,与固定电话网不相干。徐福新从中却想到把PHS嫁接到固定电话网上:用中国电信已经比较发达的网络,前端再接上PHS的无线技术,就成了一个建立在固定网上的小手机。1998年1月,浙江余杭区正式开通小灵通,实行单向收费,月租费20元,资费每分钟0.2元,标志着小灵通正式进入我国市场。
小灵通投入市场初始,凭借其免费接听,打电话价格与固话相同的资费优势,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小灵通引发的市场效应引起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担心,因为,有相当一批的小灵通用户是从移动和联通转网过来的。随后,移动和联通联手上告当时的信息产业部,以“技术落后”的罪名封杀小灵通。
但那时有关部门并没有对这种“落后”技术喊停,任由小灵通在中国南方的一些二三线城市发展。
光明日报资深记者蔺玉红从1999年就开始跟踪小灵通行业发展,并著有《小灵通传奇》一书。她对记者说,当时中国电信和移动分家在电信内部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缺少了移动通信这块大蛋糕的电信,只有寻找新的增长点来弥补移动业务被分割出去的损失。有关部门对此事也采取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其实是让电信找到一条提升业绩的路径。中国电信正是在监管方的默许下不断扩大小灵通的地盘,而小灵通使用目前TD的频段也是当时的信息产业部批准的。
在低价策略驱动之下,小灵通的发展超乎所有人的意料,给其他移动电话运营商的收入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此过程中也招致了其他运营商的诸多不满。
2000年5月,联通海外上市前夕,信息产业部发文,要求各地电信企业的小灵通项目一律暂停,这份文件几乎给小灵通判了死刑。在此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6月29日,信息产业部发出《关于规范PHS无线市话建设与经营的通知》,明确指出“小灵通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是“小范围低速移动无线接入”。这份文件使没有移动牌照的中国电信绕过“移动”概念而实质进入移动电话市场,却留下了名分不正的遗留问题。
在2003年之前,小灵通一直没有被允许进入京、津、沪、穗等一线城市,而原因也是从运营商的角度出发而进行考量的。
前述网通人士表示,如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开展小灵通业务,就表明了国家对小灵通开放的态度,这将给在香港上市的移动和联通股价造成重创。因为一旦“小灵通”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解禁(反思“解禁之重”),很可能会引爆运营商启动“单向收费”政策来抗争。例如,2000年11月媒体一则“手机即将单向收费”的消息,令中移动和中联通的股票在短短几日内市值蒸发2000亿港元。直至当月月底,时任信产部部长吴基传,称手机双向收费“两年内不会更改”,之后两家公司的市值才在三日内增加了1423亿港元。
微妙的市场制衡,各大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天平,在理清这些复杂因素之前,有关部门对于出台政策自然慎之又慎。
“产业政策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要注意:第一、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第二、不能忽视消费者的权益。因为产业政策最后它是为消费者来服务的。看来,这几年有关小灵通发展的政策是几家电信企业博弈的结果,决策者试图照顾多家企业的利益,但我们从中看不出,消费者的利益对决策有何影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何帆博士表示。
从小灵通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为的限制遏制不了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其中,2003年“非典”的暴发却成为了小灵通发展的契机。
原中国网通北京通信公司一员工介绍,“非典”时期北京建立了很多野战医院,为了在野外快速架设通信网络,小灵通凭借着基站建设较GSM或是CDMA基站建设更为简便,且基站天线电磁辐射小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不会影响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为配合抗击“非典”工作,北京通信(2004年网通上市后更名为北京网通)开通了小灵通业务,并向北京医务工作者捐赠了5000部小灵通手机。
同时,北京通信在北京市场推出了小灵通业务,并且推广力度很大,出台了很多优惠的资费政策,比如送手机、送话费、包月等。“公司要求每个员工发展10名小灵通用户,如果完不成任务,年终奖就受到影响。”上述北京通信员工说。
2004年2月,小灵通“攻克”最后一座大城市,正式进入上海市区,小灵通“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终于攻破了所有国内大城市的防线。在2004至2006年期间,小灵通在全国铺开,高速发展达到了巅峰,用户突破9000万,逼近1亿。
徐福新认为,小灵通大部分用户是工薪阶层,现在很多都是学生、孕妇、老年人,一号双机就是跟固定电话捆绑,他们觉得非常适应他们现在的学习、生活跟工作。现在把它换了以后,其他的设备目前来讲还无法代替它。运营商既然搞了小灵通就应该对用户负责。
除消费者对小灵通的戛然而止表示意外,电信和联通两家运营商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上述原网通负责人透露,这次工信部出台清频转网的政策也让这两家运营商无所适从,因为小灵通用户清频转网后可能不一定会选择电信或是联通的网络,也会让电信和联通失去较大的一块利润空间。在地方各省市中,小灵通在运营商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太一样,平均能占到收入的17%,高的能达到25%。
与此同时,小灵通转到电信或联通的手机网络上却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代价。电信业战略咨询专家Frost&Sullivan(中国)公司顾问王煜全认为,如果运营商按照赠送CDMA号码和手机吸引小灵通用户转网的成本来测算,以最便宜的CDMA手机成本300元测算,中国电信需为此付出至少210亿元的成本,而中国电信购入CDMA网络才用了500亿元。
专家建议由市场来决定小灵通退出
让小灵通一直步履蹒跚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认为小灵通是“落后技术”的说法。
由于小灵通技术上的问题,对其发展看衰的电信业专家并不在少数。其中,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就始终认为,“小灵通是一个技术上没有发展前途的系统”。他介绍,这里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小灵通的基站容量特别小,只有几个话路,而且传输距离很近,只有几十或一二百米。GSM或CDMA是大型基站,一个基站可以覆盖几十平方公里的面积,而为了同样的覆盖,小灵通却需要几十、几百个基站。在用户不移动的时候这是可以的,但是移动通信的用户必然移动,他们完全有可能都集中到这个覆盖面积的某一个角落(例如体育场)。这时,移动通信的大基站就自然把整个覆盖面积的信道都集中到这里使用,仍然可以畅通;而小灵通在这里的小基站早就阻塞了,其他的基站即使容量空闲也无济于事,帮不上忙。因此,小灵通是一个不适于大规模公众业务的系统,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用户一多,就必然严重阻塞,根本无法使用。这是小灵通一个本质上的缺陷,因为它是在无绳电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什么办法都无法弥补。
但是,对小灵通是否落后仍然有不同的声音。
蔺玉红表示,小灵通并不是我们从日本引进的即将淘汰的技术。目前,小灵通在日本提供的数据业务仍然可以达到3.2Mbps的下载速率。这个下载速率都超过了3G。小灵通用户虽然只占日本移动通信市场总用户量的4%,但这些用户却占据了日本数据业务40%的市场份额。
徐福新也介绍,小灵通仍然是很有前途的,因为它基站很多,它很容易对用户数据分散,这大大提高了它的速度,所以它是实现最佳的数据通讯跟多媒体通讯的一个有效手段。
“实际上一项技术的发展,主要是看市场能不能接受,那经过这么多年的证明,小灵通的发展它是受到市场欢迎的。”徐福新说。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忻展红认为,从战略管理角度来看,没有高技术和低技术之分,只有实用的技术和不实用的技术,实用的技术在战略上都有意义。而且任何一项技术都会有它背后的技术支持和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持续进步。只要这项技术的生命周期还没有到头,它就还可以维持。
某网站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2%的受访用户希望能继续使用小灵通。很多人主张,用不用小灵通应该由市场决定:如果消费者自己不需要小灵通了,会自动选择别的产品,让小灵通市场自然消退。
蔺玉红也认为,美国的模拟网(1G网络,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采用蜂窝)直到前几年才退出市场,而当时美国早就有了2G、3G网络。“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不能采取强制退出的方式。”蔺玉红说。
值得参考的是,在中国通讯发展历史上,寻呼机的退出机制就是典型的市场化路线。在上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寻呼机,在2000年划拨给中国联通后,联通198/199全国高速寻呼网络的用户一度达到了4500万。随着手机短信的盛行对寻呼业产生了强大的替代效应,2000年后寻呼业急转直下,市场日益萎缩。直到2007年,联通全面停止寻呼业务。
小灵通生平
2009年02月 工信部相关文件禁止发展新用户
2009年01月 用户数已降至6893.1万户
2009年01月 中国联通在年报(专题解读)中将小灵通列入贬值资产
2008年10月 工信部表示,小灵通频段今后将用于TD
2008年05月 用户已经跌破8000万
2007年10月底 随着移动资费下调,用户10个月减少250万户
2006年8月底 用户达到9300万,海外用户超过700万
2005年7月底 用户达到8127.5万户
2005年05月 机卡分离小灵通上市,广东试商用
2004年7月 实现与手机之间短信互通
2004年3月底 用户4700万,网络容量达6700万
2004年2月 小灵通进入上海市区
2003年12月 北方10省市区现短信互通
2003年9月 用户数突破1500万大关
2003年3月 在北京怀柔区放号
2002年8月
全国200多地市开通,用户逾600万
2000年06月
原信息产业部发文为小灵通定位
1998年01月
浙江余杭区正式开通小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