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今日主要作为收藏品的艺术砚台追求繁复雕饰不同,这方宋代砚台造型异常简单:平面形状及断面呈梯形,砚堂自然下斜,后高前低成砚池,砚底凿空。砚台长20.3厘米、宽12.7厘米、高5.2厘米,看上去朴素、大方。
砚台发展到宋代,长方形抄手砚成为宋代主流。因其底被挖空,前端和两侧留边与砚堂相连,三边如足,平整着地,手可插入便于移动而得名,也被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大史砚。
不过,在人们的印象中,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大多精雕细刻,为何在号称中国古代审美最高峰的宋代,却会出现这种“另类”造型?郭健表示,抄手砚的背后,是名副其实的“简约而不简单”。
抄手砚的简约,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艺术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体现在几乎没有任何艺术装饰上,这符合宋代一贯的极简美学,要求绝对单纯。他们画墨色画、烧单色釉,甚至把烧坏的冰裂纹变成一种独特的纹饰。抄手砚的极简,也在情理之中。
在简约造型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种不简单。郭健说,如果砚台直接从上面用手拿,往往砚台上的墨就会不小心沾到手上。但是用手掌插到砚台底部去托起砚台,就可以避免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