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身经过改造,增加了膝关节,全身的线从十几条增加到30多条,表现力大大增强。更具根本性的是舞台样式的改革。过去,泉州木偶的演出形态被称为“四美班”,艺人站在舞台上,一片与胸部齐高的屏风竖立在他们与木偶之间,艺人操纵木偶的全过程,以及他们的表情、道白和歌唱,观众都看得清、听得见。
木偶没有表情,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舞台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舞台操纵者的深情投入和优雅动作,既是对木偶局限性的补偿,也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后来,提线木偶走进大剧场,面临观众增多的新情况和创作现代剧目的新课题。比如排演《解放一江山岛》等新戏,剧中出现了飞机、大炮和战舰,演剧的形态必然要改造。为了真实表现故事的时空背景,演员在脚下垫一个平台,居高临下地操纵偶身。后来,这个平台垫得更高,成为中台,最后发展为高台。
高台发展到极致的例子是《火焰山》,使用加长的提线操纵,是世界提线木偶史上空前的创新。该剧是泉州提线木偶上演场次最多的一出戏,巡演数十个国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四美班”样式与高台样式各有千秋,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它们都是艺术瑰宝。高台样式本是一种创新,经过6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第二传统”。
泉州提线木偶最著名的几出大型新戏——《钦差大臣》《赵氏孤儿》《卢俊义》,全都采用高台样式,传承“第二传统”。高台样式与“四美班”样式的并存,生动见证着创新与传承的辩证关系,同时也是“两条腿走路”的最佳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