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非遗项目在市场化进程中,变身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是看到这样的特点,山东各地均把非遗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抓手,推动非遗回归乡村,让企业与村民对接合作。枣庄市书源笔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的省级非遗项目阴平毛笔制作技艺,建立了扶贫车间,吸纳培养贫困、残疾毛笔技师50多人。几年来,该公司累计创造了300多个就业岗位,年销售额不断增加。
滨州市无棣县水湾镇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苇帘加工出口基地。依托非遗项目苇帘加工工艺,水湾镇解决了当地2.3万人的就业问题。如今,水湾镇的苇帘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销售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年创造销售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山东部分地市的文旅部门也积极行动,在推动非遗回归乡村、助力增收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经营发展模式。
例如,日照依托全市126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设100处“非遗工坊”。“非遗工坊”集传承、展示、销售于一体,采取“非遗+传承人”“非遗+合作社”“非遗+企业”3种方式,打通了非遗项目的线上、线下营销渠道。
日照还借助当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挖掘整理“二月二舞龙大会”“渔民节祭海”等非遗资源,让村民重新拾起老民俗、老手艺,与景区联合,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