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反映生活,并非是对社会生活镜像式的被动反映,而是对原初情感体验和复杂社会现实进行升华的能动反映,它不仅展现时代与社会生活的鲜活面貌,也阐发人们丰富的精神追求。没有精神蕴含的艺术作品,就像没有灵魂的人一样,是不完整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精神性是文艺作品的核心内容。
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未来戏剧理想“三融合”原则,即“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其中“较大的思想深度”所强调的便是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凝练的精神旨归。由此可知,精神内容在理想的文艺作品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文艺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艺术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它以具体的艺术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为精神的凝聚和传播提供途径。我国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等思想的提出,其所承载的深层内涵就是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文艺发展只有立足时代生活,凝聚时代精神,才能无愧于时代,并成就这个时代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等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将革命精神的火把高高擎起,将艰难困苦中的乐观主义和生死考验面前的坚贞不屈生动呈现出来。
以《乔厂长上任记》《焦裕禄》《杨善洲》为代表的一大批书写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等实干精神的影视作品,充分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为实现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这些作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家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和独特抒写。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中,文艺巨匠们为后世留下文艺精品凝聚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作为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而常读常新,成为后世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爱国立家的精神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