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开始大范围应用。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成功开启数字图书馆时代。八年之后,河南博物院成立官网,开始推动中国博物馆数字化浪潮。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成立网站,但仅限于基本资料的介绍以及网上浏览。2001年,国家文物局启动“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至此单体博物馆“各行其是”的局面结束。
在当代,展览展示技术、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等变革都对博物馆运营造成了影响,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博物馆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而VR等新兴技术的涌现让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逐步出现在大众视野,甚至有博物馆与平台共同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展示领域的应用方法。
引发自己年轻团队兴趣的是,当“网上博物馆”遍地开花后,部分博物馆探索馆内藏品的数字化发展。“我们曾尝试使用AI技术来识读古画。研究期间,AI通过图形图像学的算法产生了一些很简单和雏形的音节。”该负责人认为,如何让AI从机器人变成博物馆人,势必是一个艰难的历程,作为探索者的乐趣却无穷。另一方面,围绕藏品进行的数字版权授权的设计、开发到落地的衍生品也层出不穷。
目前的文创产品多都有着严谨的程序,哪一个藏品适合开发、怎么开发,从想法到执行,再到合伙伙伴的寻找,多是包括文物专家、设计专家以及诸多专业人士共同碰撞与融合的智慧。比如故宫,2012年,其在产品授权、种类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一年后,在售商品就突破了5000种,销售额达到6亿元,2015年,带动文创周边产业实现销售额近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