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者一般将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或“经典性”文学艺术作品,另一类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诸如“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这些小说都有一些吸引读者的手段,例如侦探小说提供智力游戏的快感,武侠小说依托尚武精神和关于武功的神话,言情小说讲述才子佳人和多角关系的故事,科幻小说用于实现对未来猜想的科学等。“类型小说”最早主要通过报刊的连载发展起来,受市场经济的支配,所以只需将一些套路固定下来,把握其中的要素,形成生产流程,就可以迅速而大量地生产。这一类的小说还可以在读者中培养接受习惯,形成固定的消费需求。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艺术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网络艺术文学中,“类型文学”发展得更快,比如奇幻、仙侠、穿越、灵异、二次元等网络小说。由于网络小说的即时性和连载性,以及写作者与阅读者有更多的互动,其形成固定生产程式和消费习惯的速度也更快。不管我们怎么看待“类型文学”,它的出现,是市场条件下文学生产的必然产物。类型产生惯例,形成套路,然后被总结为要素,以更方便生产,同时,接受者也形成了接受定式和习惯,消费时依类选择。
然而,文学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类型化与内在于文学中的反类型化冲动之间摆动。这种反类型化的内在冲动背后的动力源,就在于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在于表现和传达真情实感的需要。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如果没有作者真实细致、进入到人心深处的描写,就只是一个情欲泛滥而自取灭亡的类型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从一个出轨女人最后走投无路自杀的滥俗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杰作,这些都是由于情感溢出了故事本身,点石成金,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