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的当下霸权也正基于此。依靠对特效大片的重复生产与跨国营销,好莱坞工业用从全球回流的资本不断地巩固其在电影科技领域的超级地位;同时,它又将技术成功制造为一种电影观念,同电影产品一起反复向全球兜售。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电影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近20年来中国电影中突出的“卡梅隆迷思”,便是这一电影观念的本土版本。与《阿凡达》电影的传播度几乎相同的,是卡梅隆及其团队如何在电影准备阶段花费巨量的时间去建构潘多拉世界的一草一木、对其进行物种分类、反复推敲外星人的语言体系与社会制度,以使影片的整体效果更为“真实”的故事。
这套好莱坞的现代创始神话同电影一样广泛流传、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近年来的不少大片,都是对“阿凡达式”工作体系的复制。以视觉特效为核心的电影工业化、全球化探索,成为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主要发展路径。这一路径经由张艺谋在《长城》中的另类实践,连接起了新世纪以后“中国式大片”的历史经验,并在2015年的《捉妖记》中确立了“中国式大片”的好莱坞化传统:虽然取材于《山海经》,但由好莱坞团队创制的妖魔形象却更接近西方奇幻传统中的怪物形象。
“中国式大片”多以本土文化作为创作的起点,然而最终无论在角色形象、叙事架构还是视觉效果上,都明显地师从于好莱坞电影。然而,虽依靠“卡梅隆模式”成为了中国电影中最重要的类型,“中国式大片”却在不断重复的感官惊奇下,逐渐同本土文化形成了割裂,失去了核心故事的凝聚力。从《捉妖记2》相比前作的口碑下滑、到张艺谋在《影》中的进一步迷失,都显示出了整个系统的进化停滞。
中国电影市场对国产“科幻大片”的特殊期待,也源自于长久以来的“卡梅隆迷思”,将好莱坞式的先进工业体系视为中国电影产业的目标与答案。《流浪地球》的电影改编权一经获得,制片方最早便尝试将其交由卡梅隆改编,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这一“迷思”反复萦绕的直接体现。然而,以玄幻题材为代表的“中国式大片”的崩塌,早已为本土科幻电影的未来实践提出了警示。若我们对 “中国式大片”十多年间的实践稍加回溯,便能得出一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好莱坞文化工业正通过对现代电影的技术垄断,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本土文化的发言权,并持续向中国电影产业兜售着一个无法企及的标准与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