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图书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人们常说“人如其名”,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外貌特点与其名字含义是一致的。名字是了解一个人的第一窗口,对于图书来说也是如此。当读者走进书店,想要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合拍的一本书,首先是被书名所吸引,才会购买这本书阅读。可见,一个别致而印象深刻的书名,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所以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作者、编辑在书名上下足了功夫,由此“百书争名”的情况就导致了图书市场上雷人、奇葩书名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图书行业秩序,还损害了读者、出版社乃至社会的多方利益,目前图书市场中有代表性的几类奇葩书名,对书名乱象背后折射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
现象放大镜:奇葩书名有哪些
现在,我们在书店里看书的时候,可以发现,书名变得越来越长,以前的书名以一个词或者短语居多,但现在的书名很多都是一个长句,配上时下流行的“鸡汤”,就形成了独有特色的“长鸡汤体”书名,类似《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你笑起来真好看,女性友谊中的爱与伤》等,这类书名的特点是,单看书名难以判断其内容和作者。往往名家作者传记、作品集选、生平故事成为长鸡汤体“重灾区”。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还以为是某个言情小说的名字,难以将这么“鸡汤范儿”的书名与沈从文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这还是一套民国大师经典系列,一套9册,分别收录了沈从文、鲁迅、梁实秋、徐志摩、朱自清、周作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在这套书中,《时光阡陌,你一直未曾走远》变成了周作人所著,让人大跌眼镜;鲁迅的文字一向以冷涩精悍为特色,在这套书系的作品选集名为《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完全颠覆了鲁迅原本的文风。《我一直在这里,等风》《沙漠里的盛世繁花》《云朵来来去去,天空始终如一》这些贴着张爱玲、三毛、林徽因标签的书名不在少数。这些完全与作者本人文风、气质不符的书名,也让读者颇有微词。在豆瓣书评的评论区内,读者纷纷留言:“如果只看书名的话,这本书我会直接跳过,看书名根本想不到是鲁迅的文集。”“千万别因为书名错过沈从文的细腻与真诚。”
集体跟风体:2000年年初,《谁动了我的奶酪》(发行量)一经推出就风行一时,之后就掀起了“奶酪”跟风潮,如《我动了谁的奶酪》《赢在新媒体:谁动了传统媒体的奶酪》等,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和《谁动了我的奶酪》并无关系,但是都多少“蹭”到了《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热点势头。
2016年《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之后,立马掀起了“那些事儿”的跟风热潮,相继出现了《汉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南北朝那些事儿》《东汉那些事儿》,甚至还有《数学那些事儿》,书名相似度之高,不免令人感到混乱。中信出版集团的畅销书《海底捞你学不会》,也引得“海底捞系列”的跟风,出现了《海底捞你学得会》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近年来国内优秀的家庭教育作品,但随之又出现了《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如此相互模仿的书名,为此类图书买单的读者又是怎么想的呢?网友“石头”在《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的评论区内吐槽道:“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很受启发,以为《好爸爸胜过好老师》是姊妹篇,没想到是跟风之作,内容质量相差较多。”
标新立异体:市场上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另类书名”,比如《大便书》《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等吸引读者眼球,但是看了也让人对其传达的意思感到不太舒服的书名。
原因剖析:过度追求销量原创力不足
书名是对于一本图书最精华内容的提炼,也是抓住读者眼光最关键的一环,这些“另类”书名最大的特点就是超脱常规,跳出了书的本来内容,基于标新立异,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对读者进行了误导。其实在这些层出不穷书名的乱象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内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对“书名乱象”的问题已经关注了很久,他告诉记者,现在图书市场上的确有一阵“怪异书名风”,很多书名看了第一眼就让人觉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有的去打低俗字眼的擦边球,还有就是以公版图书,换个名字进行重复出版。
究其乱象出现的原因,郝振省认为,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对于公版书改名进行出版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其实反映了目前出版界整体原创力不足和浮躁的创作风气。
“书名其实与书的内容是相互挂钩的,有些作家、编辑的心思没有更多地放在内容创作或者是题材的新思考、深挖掘上,处在过度追求市场销量、作家人气这样较为浮躁的状态中,没有高质量的内容,自然会出现重复开发和想别的办法吸引读者的现象。而出版社对于编辑的要求和考核以销售码洋为标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就进一步催化了作者、编辑为了追求销量,在书名上做文章。”郝振省说。
内容的原创力、创新力不足也导致出版商纷纷反复开发公版书。在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部主任王斌看来,这的确是现在书名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王斌说:“当前图书出版处于竞争特别激烈的时期,当内容生产设计面临思维创作天花板难以拿出好的作品时,出版商就将目光对准了公版书,当一个选题被反复开发,内容过于泛滥,在书名上做文章就成了一种现象。”
“另类”的图书“标题党”或许可以给读者一时的新鲜感和冲击力,但当这种花式标题泛滥,浮躁的阅读风气逐渐蔓延,这样的现象对于图书创作者、出版社乃至行业和社会都有着不好的影响。过度“跟风”或者改名的译本,首先就损害了原著出版社的利益,是一种恶性竞争,不利于行业整体健康向上发展。他建议,相关监管机构应尽早建立相关的版权保护机制,细化保护规则,从根源上规范图书行业书名的使用。
过于追求吸引读者眼球而标新立异的“另类标题”其实是作者、出版社对于自身品牌价值的贬损和削弱,当这样的现象形成了一种风气,会影响读者对于行业的印象,对于社会也是一种“精神污染”。出版社的责任就是出好书,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提供健康有益的出版物。
当过于“另类”标题形成流行的风气,让读者习惯这种阅读审美之后,对出版行业而言,也意味着厚重的图书,越来越小众化,也越来越被大众所忽略。随意更改名家作品名称,其实也是对于作者的不尊重,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表示,随意改名的作品,首先侵犯了作家作品的完整性,对于公版图书的作者,保护其作品的完整性,对于其风格予以延续,是对于作者基本的尊重。其次这种行为破坏了行业的良性竞争,并且让读者觉得自己被欺骗了,慢慢地就会引发读者的厌恶情绪。所以书应该起个好名字,但不能矫枉过正,更不能另类奇葩。
在郝振省眼中,好的书名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郝振省告诉记者,首先书名要是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低俗、消极。其次要与内容相契合,起画龙点睛之效,书名要能够简洁和明快地将书的中心要领凸显出来,同时也要合乎文法,有一定美感和文采,让读者记忆深刻,这些都考验着作者和编辑功力,要求他们沉下心出好作品、起好书名。
“如果书是一条龙,那书名就是龙的眼睛,点睛之笔做好了,就能赢得读者。”
相关研究报告
图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图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图书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