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投资人回收资金的巨大压力之下,这样的测试估计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如果在一些细节上作出亲民之举,通过一些力度更大的优惠与折扣取悦观众,同样有助于聚拢人气。比如说,能否像KTV下午场被退休大妈“集体攻陷”那样,在工作日的非黄金档推出一些更优惠的票价,让原本没有观影习惯的老年人群体更多地走进影院。毕竟对于一个影院来说,影厅闲置的损失,恐怕远远大于因为降价而蒙受的账面损失,而增加的票房收入却一定足以覆盖电力、人工等成本。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电影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对于一些热门电影,能否在首轮播放之后,在二轮放映时推出一个相对优惠的折扣票价,让想要第一时间尝鲜的观众和更注重性价比的观众各取所需。类似可以借鉴的思路相信还有很多。
2018年中国电影实现历史突破,取得了超过600亿元的票房收入,但如果按照平均每张电影票均价30元来计算,折合观影人次也只有20亿。对于我国内地接近14亿的人口总数来说,相当于全年人均观影不足1.5次——总不能把这看成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吧。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电影市场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的空间依然巨大。也正因为如此,在走到“后600亿时代”的十字路口时,中国电影业更要稳步慎行——如果忽视观影人群流失的影响,600亿带来的表面繁荣可能很快成为行业由盛转衰的临界点;而正视当前的现实,并采取正确的手段应对,才能转“危”为“机”,才能打好坚实的观众基础,电影业才能真正筑牢金字塔的塔基,并促成整个产业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