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国产的电影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是这“硬核”电影,不只于简单的票房指标,这类电影,还能迅速引起口碑式的传播。常有懂行的人对我说,一部作品,“走心”还是“走神”,明眼人很容易就能看得出。但中国的电影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籍籍无名的状态。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电影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十多年前倘若电影票房能有一个亿,就堪称现象级产品,能在舆论上引发一阵热议。但现在这个价码却大幅提升,没有20亿的票房,大抵是进不了热片排行榜——即便如此,一些票房大热的电影,口碑却不甚佳。这其中,便有拉拢流量明星充数的抱怨,抑或是票房造假的质疑。
观众上当的次数多了,也便聪明了起来,不再盲从于表面的票房数字,而关心起其他观众的评价来。结果便是,一些号称大制作、大投入的片子,在收割第一天的关注后,便急速降温。总而言之,今年春节档的票房是新高了,整体口碑也提升不少,甚至某部影片,还收获了“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赞誉,却也足以担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唯一的希望,就在于影视业乱象的扫清。其中最大的不忿,就是“硬核”电影无奈遭遇票房惨败,而一些滥竽充数者,却成为个中赢家,如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也逐渐终于有了好转,虽偶有蝇营狗苟之事传出,但观众的眼光,却愈发雪亮起来。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影视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期。一座座影院、一块块荧幕,逐步从一二线城市渗透到三四五线。一家家影视公司,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加持。但其间事情很多,诸如流量明星不会台词,只念1、2、3、4、5充数;而这类明星的片酬,居然就要占到影片整体投入的大头;不重前期拍摄,却在后期“抠图”的行为,据说早已屡见不鲜;后来还演化出资本化的玩法,出品方自买票房,转手便在资本市场套利,便有细心的人发现,深夜时分的上座率和票价,居然水涨船高,堪称幽灵般诡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