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画电影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1907年,美国人布莱克顿拍摄的喜剧短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正式拉开美国动画史序幕,初期的动画影片一般用于正式电影前的加演,一般只有短短的5分钟。直到1937年,迪士尼公司推出长达74分钟的《白雪公主》,成为史无前例的创举。遗憾的是,在《木偶奇遇记》、《小鹿班比》等动画长片播映后,二战爆发,动画长片的拍摄也处于沉寂之中,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期才恢复过来。查克·琼斯创作的动画短片,如《兔八哥》、《戴飞鸭》等在战争期间也很受欢迎。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电影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美国电影动画片第一次繁荣时期是上世纪50到60年代中期,正是在这段时期,迪士尼以每年推出一部经典动画片的速度成为动画电影业的霸主。但随着华特·迪士尼于1966年的去世,迪士尼公司陷入了困境,美国动画业也进入萧条时期。1989年,以歌曲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小美人鱼》的成功(收获2.11亿美元全球票房),不仅将悬崖边的迪士尼拉了回来,并引领了再次繁荣后的美国动画片潮流。
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伴随数字技术的成熟,计算机动画开启了动画电影全新时代。2000年后,动画电影票房和占比都不断增加,虽然在观影和制作周期上每年存在一定波动,但整体稳定在15%左右。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好莱坞各个大制片公司纷纷涉足动画界,但被全球观众熟稔和喜爱的动画明星主要集中在头部制作公司。
2012年以来,每年有知名动漫公司制作的6~10部动画电影票房排名在美国票房TOP50,并且票房占比达70%以上,2015年甚至高达96.22%。但高昂的制作成本与宣发费用,使得大的制作公司基本保持每年制作一部的速度。因为生态圈过于庞大,索尼在好莱坞电影界的品牌影响更多在于两家子公司。市场对索尼品牌的认可是因为其在2018年不仅推出了取得全球8.55亿美元的《毒液》,还制作了有别于皮克斯、迪士尼以及梦工厂的《蜘蛛侠:平行宇宙》。该片大量采用3D动画技术,用漫画的分格、线条以及角色运动,把静态的胶版印刷效果运用到了动态电影中,通俗点理解就是“动画手法的呈现上采用了2D与3D的混搭风”。
从一开始,索尼的目标就是要有所创新。要么让观众猜不透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要么就是从来没见过。这便启发了主创团队在角色脸上绘制线条的想法,他们希望这部电影有种二维绘制的感觉。小到人物的眉头、鼻梁、嘴巴,大到曼哈顿大街的各种建筑物,甚至很多复杂的特性场景,都通过手绘完成,这种方式不仅保留了传统漫画手法,也延续了传统漫画里人物的情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