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孔笙带着李雪、孙墨龙两位导演成立了正午阳光,注册资金为300万元,2014年,侯鸿亮辞职,加盟正午阳光,定位是独立制片公司,目标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做品牌化发展。公司的品牌化,公司不想做上市,但会和上市公司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我们只专注做内容。电视剧《琅琊榜》、《伪装者》、《欢乐颂》相继登场,口碑与收视均爆棚,五年计划提前实现。而正午阳光的金字招牌与稳定又优秀的创作班底,正是资本最渴求的那类企业。
在各类资本追逐后,2016年初,华人文化基金旗下的苏州志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为正午阳光的第一大股东,持有25%股份;几个月后,正午阳光投资人(股权)又一次变更,该公司的股权上升到35%。华人文化与正午阳光并未签署对赌协议,正午阳光的团队算是没有束缚。有了资本的加持,可以生产更好的内容,但这并不表示正午阳光可以一成不变地保持初心、一年只打磨一两部戏。
2016年,正午阳光出品的戏就有五部,从工作量上也不允许“黄金三角”共同打磨一部精品,由此,五部剧变成了孔笙以及孔笙的“弟子”分别执导。但从饱受诟病的《欢乐颂2》的疯狂广告植入,到《外科风云》涉及的医疗题材的专业性问题,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电视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再到电视剧《琅琊榜2》的收视不如预期,一向以作品细致精良见长的正午阳光也被质疑内容注水严重,舆论更是毫不留情地认为它被资本冲昏了头脑,生产速度过快。
去年9月,正午阳光发布公司业务板块调整公告,宣布“调整业务板块,取消艺人经纪业务,全部精力投入到内容创作中”。重新梳理业务后的正午阳光,一个最直接的变化就是速度放慢了。整个2018年,正午阳光都没有作品播出,直到上个月《大江大河》与《知否》问世,“正午出品,必属精品”再次得到观众认可。
一个是你要和这个市场上其他剧做一个比较,如果别人做过的一些剧,可能我们就会放弃,如果是我们能力不所及的剧,我们也会放弃。其实我这两年放弃的剧是更多的。”正午阳光下一部着手要做的剧是《独孤闭》,这又是一个宋代的故事,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宋仁宗。这并不是一部大IP,但侯鸿亮喜欢里面的两句话:上敬天命,下畏人言。这个简单的行事哲学,大概也是重品牌的正午阳光跨过影视行业调整时期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