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著名瓷器品种中,龙泉青瓷是唯一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自五代晚期发源至今,它的烧造技艺没有大改变,南宋巅峰时期的胎、釉、器型是当代龙泉青瓷的重要参考依据。浙江龙泉人徐朝兴13岁拜师学艺,与青瓷打交道62年,作为非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5岁的他见证了“用泥巴换黄金”的时代奇迹:千禧年前后,龙泉青瓷发力精品艺术定位,价格持续上涨,有人算过一笔账,用十万元买龙泉青瓷,保守计算五到八年就能资产翻番。
发绣、唐卡、青瓷等技艺复杂、有收藏价值的非遗手工艺品成了澳博会的“当家花旦”。“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有收藏价值,有些在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并不大。”澳博会组委会主任孙星明注意到,我国民间收藏者超过8000万人,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艺术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涉猎古代艺术的不足200万,潜力收藏群体乃至普通工薪阶层都能成为非遗艺术品的购买对象。“通俗来讲,澳博会在做的,是非遗艺术品的‘经纪人’。”
孙星明以一把被低估的扇子为例。第一届澳博会开幕前五个月,他在上海某游艇俱乐部偶然瞧见一把缂丝扇,立即眼前一亮,亲自登门邀请这位匠人来参展。“布展当天,他带去的28把扇子被一个台湾人买断,花了近50万港元。但清乾隆时期的缂丝扇最少200万元,这个价格买一把都不够。”
孙星明收藏古玩30载,关注非遗发展多年。在他看来,“非遗热”退潮后,补助“断奶”现象初露,直指一个复杂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九成非遗传承人并不富裕。“非遗的推广不是停留在博览会,要把它产业化。”因此,澳博会的论坛主题早已明确:非遗怎么传承、怎么收藏、怎么最大化体现经济价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投资收藏市场,非遗传承人的产品得到市场认可,而收藏他们产品的人用时间换空间,若干年后必将有升值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