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9日至21日,《赵氏孤儿》《审头》《淮河营》《白蟒台》《清官册》将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向国家艺术基金和广大观众进行汇报。值此之际,回想起学习班曾约我和班上的青年学员交流,我重新忆起当年观看马连良先生的戏,那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至今难忘,由此也联想到曾经追溯过大师的艺途,其进取历程和内中所体现的可贵的艺术精神,对于今人学习和传承流派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京剧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上,各行当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相映生辉,汇聚成绚丽多姿的梨园景观。流派是时代和剧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每个流派的孕育、形成,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艺术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又都是大师、艺术家心血和才智的结晶。它离不开艺术家的主观条件和艺术追求,其中既有共性的方面,如后人经常概括的坚持从自我出发,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等等,都是创造流派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与此同时,每位创始人由于自身诸多因素、条件的不同,选择的进取方式和走过的艺术道路又各有自己的个性色彩,很值得分别加以研究。
马连良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既有远大的志向,又扎扎实实,不走捷径,前进的步子宁可慢些,决不急于求成、浅尝辄止。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经写过《从最远处走向辉煌》。几何学有一个公理——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但仔细追寻马连良早年的艺术足迹,会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在几个重大的转折处,他的取向都呈现出曲线运行,即使具备直行的条件,运行轨迹也是曲线状态,给人以舍近求远甚至有时走回头路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