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导向上的正确性,强调电影不能偏离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文化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要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在中华大地上巍然耸立。电影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体系之外的想象,是社会整个思想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一部电影所呈现的精神特质,与其产生的时代文化特质同构共生。电影的叙事逻辑延续了社会的现实逻辑,是社会政治与文化精神的再现性表达。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是中国电影的社会使命所在,也是中国电影国家品牌的本质所在。
艺术创作上的当代性,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电影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需要将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现实的文化形象“植入”电影表达中。我们需要建构与传播的是能够体现这个时代特征的文化形象。电影是一种流行文化,如同京剧也曾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尽管不可能所有的电影都与中国京剧的经典剧目媲美,但我们还是期望产生类似《梨花颂》这样的作品,在保持传统艺术形式的前提下,整合当代艺术的表现元素,使传统戏曲的梅派唱腔与现代音乐的歌唱旋律相融会,使民族艺术的经典与当代流行艺术相贯通。
价值取向上的进步性,要求讲述的故事应带有人类社会生活遇到的普遍性、先进性问题。这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受到普遍认可与保护的时代,我们应当看到,不论生活方式还是价值理念,不同文化间依然既具有边际性也有共同的进步性。这种进步性,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相互认同,是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精神旗帜。全球化时代,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既是经济的共同体、利益的共同体,也是命运的共同体。现在,中国电影越来越多触及这些命题,在中国电影学派的体系建构上,对这类问题的阐述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