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类型上的兼容性,指中国电影在产业转型时代的中心命题是实现不同电影类型的重新组合,以及不同叙事职能的相互融合。面对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中国电影在坚持正确思想导向的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的多向需求,唤起本土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观赏热情与国家品牌的集体认同,以此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挑战。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电影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某个单一类型电影的生产,既不可能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更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多样消费。所以,我们的主流电影必须在影片的内容上进行扩展,完成对类型元素的重新组合,以兼容的商业策略扩大市场占有。文化精神上的民族性,是一个关系到电影自身文化身份以及文化立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电影历来是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产品。
不管历史怎样演变,文化如何翻新,总有一种恒常不变的力量充溢在艺术世界中,就像大自然的无形巨手拉动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不经意间改变着人们对电影的文化立场与审美态度。因此,完成中华民族内在文化精神在电影中的完整呈现,是中国电影学派体系建构的重要命题。
表现形式上的国际性,特别强调电影作为一种国际性视觉语言,利用自身的传播特质,完成对中国故事的电影化讲述。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影像、音乐这些没有接受障碍的艺术形式,将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语言资源转化成为影像语言。尤其要改变那种“用传统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陈旧模式,也不能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拥有权,而是要积极掌握阐释权和传播权。没有传播力的文化更多是一种传统,而不能形成力量。中国电影需要在生产格式、制作品质上与国际通行一致,完成中国主流电影对海外市场的商业化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