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思量,奇怪逻辑的背后其实也有其合乎逻辑的一面。大量展出馆藏艺术品,其背后需要大量学术梳理、研究、主题提炼等工作要做,简单的线性陈列难以充分、完整体现藏品价值。而我国美术馆事业属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新型、大规模场馆都是近一、二十年的产物,在人才队伍建设、学术理念方面,需要逐步补齐短板。有的单位没这个动力,更多的则是没有这个能力。要系统有序地展出馆藏艺术品,就必须对藏品进行系统的统计、分类、标注,了解每件藏品的前世今生;就必须完成对藏品和作者的最低限度的研究,以便对作品给出必要的解读;就必须协调修复、装裱等各序列工种同步跟进,以使藏品能以完好的形态面对公众。
如此专业的工作不少美术馆都难以胜任,一些美术馆迄今为止实际上连藏品的整理统计分类这些最基础的工作都没有完成。对自己的家底都说不清楚,又如何展示?故宫博物院去年向媒体宣布:经过近3年的清理,故宫的藏品总量又增加了5万多件。这些藏品此前都散布在各个库房的犄角旮旯,处于被灰土尘封、覆盖的状态,未能进入故宫人的视野。由此我们知道,这个“增量”其实并不真正是新增的,它们原本就呆在那里,只不过是没有进入统计账目而已。整理过程中被“发现”后,才进了名录、有了户头,从而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规则上成为故宫的新藏品。以故宫的业务实力和管理能力,许多藏品尚且不能避免如此命运,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艺术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可以想见其他艺术品收藏单位是个什么状况了。
能力是个问题,动力也是问题了。说美术馆重收藏、轻展示,并不是说美术馆那宏阔的殿堂是闲在那里。不是的,它们也很忙,本应由馆藏经典占据的空间,常被租出去办临时展览了。因为美术馆的招牌硬、路子正、环境好,所以书画家们的作品都愿意在这里亮亮相。场地供给方与旺盛的需求方一拍即合,终于使极少数美术馆成了红红火火的生意场。操办起来更方便的临时展览就这样将要求学术性与专业性的藏品展给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