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的原本就很火,没钱的却依然很穷。据调查,去年曾经火爆一时的图书出版(中国出版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众筹模式”正在面临流于形式。这个在西方国家很先进的模式,一到中国就变了样,参与者都迷失在名誉和物质的喧嚣之中。
昨天中午12点,进行出版众筹的《梦控师》一书已经筹资78209元,达到了计划筹资总额的196%,而此时距众筹结束时间还有8天。无疑,这是一场令人欣喜若狂的完美众筹。而与此同时,另一本众筹图书《孤独的行走》正在走向此次众筹的终点,60天,只筹到了5321元,只相当于计划6万元的9%。“孤独”依然很孤独。
众筹是一种近年在中国出版界非常火爆的出版模式。原理其实很简单,握有图书内容资源的作者和出版社觉得一本书有出版的价值,但却苦于资金短缺,于是就拿到网上向读者筹资。
出版众筹模式一年多前在中国一出现,立刻就给人惊艳之感。当时一本《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个月内就筹资160万元。一本《社交红利》在短短两周内就筹资10万元。如此热烈,如此有效。业内一时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期以来困扰出版人的出版资金不足,不少好书因此无缘和读者见面的情况,将因众筹模式而彻底改变。甚至整个出版格局都会发生改变。好书有希望了。
但是热闹的很热闹,落寞的还是很落寞。《典藏艺术中国》是一套汇集了书画篆刻、古董文玩精品的大型彩印画册。这套书计划用150天时间筹资6万元,结果还剩下65天,只筹到650元,占筹资目标的2%。可谓惨淡。那么为什么被赋予很大期望的众筹模式,没有起到发掘好书的作用?
据调查,西方国家的出版众筹,作为给捐资者的回报,一般都是一些签名本,最多是一些明信片。而众筹到了中国,回报就变得千奇百怪,价值惊人。如《盗墓笔记》正在为广播剧众筹,读者捐助199元,就可以获得价格不菲的听书机、有声书,甚至还有苹果手机。其二,西方国家参加众筹的图书,大多是普通作者的普通作品,这些作品具有价值,希望通过众筹来获得上市的机会。但中国的众筹图书很多是名家新作,即便不众筹,人们也会关注。
也就是说,中国很多参与众筹的图书,既不差名,也不差钱,那这些书还来众筹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出版人李德明说得很清楚,说到底,就是将众筹平台当成了自己的秀场,众筹充其量只是一个营销的噱头。
当然,即便作秀,也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片热闹的秀场,却让落寞者更为落寞——名誉和物质迷离了读者的眼睛,没有人再去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作者和图书。出版的众筹模式就这样在中国发生了变异。
但这样一来,众筹出版就有了一个悖论,有人买的书不用众筹也能出版,没人买的书众筹也没有人给钱。“可能出版社更多的是看到了众筹出版的宣传作用,其实大部分时候众筹出版只是个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