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日益显现。今年情人节,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创下5000多万元的纪录,相当于一分钟就卖出了3万多块钱。电影业的火爆让出版业颇为眼热。
在国内市场找“老乡”,不能忘掉在国际市场找“老外”。在京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聚焦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呼吁国家尽快确定相关整体规划,推进产业整合,设立扶持基金,通过资本对外输出实现文化产业全面“走出去”。
图书“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
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我国出版业近年来以版权交易为突破口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批出版企业走出国门后,国际认知度不断提高,出版交易平台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介绍,自2002年以来,版权出口总量快速增长,进出口逆差大幅度缩小。2002年前我国的版权引进与输出比是15:1,到2007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1,图书出口量达到714万多册,是进口图书册数的一倍以上。
但与此同时,许多代表委员认为,我国出版行业“走出去”目前仍主要局限在单纯的版权输出上,国际影响力有限。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表示,目前我国版权输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辐射影响力依然比较有限。据统计,2007年,输出到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的版权数量之和仅占我国版权输出总量的18%。版权输出的内容主要以中医药、绘画书法、古籍类为主,有关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仍然很少,而且存在着语种不够多、受众不够广、信息量不够大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黄庆认为,我国出版业集团在全球出版市场中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即使是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以世界标准来看,其规模和实力仍然十分有限,这使得目前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只能主要依靠版权输出这种较为初级的方式,缺乏国际话语权。
三大因素制约我国出版业“走出去”
针对目前现状,代表委员普遍认为,要实现我国出版业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必须克服专业人才缺乏、片面重视版权输出、自身实力薄弱等三大因素的制约,才能有效推进出版业“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
“产业集中度低制约出版业国际传播能力提高。”聂震宁委员表示,目前我国文化传媒企业在资本和经营规模、产业集中度、市场控制力三个方面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美国前8家图书出版公司占据了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2008年我国前10家出版集团公司的市场份额仅为25.92%,国外大型传媒集团一般拥有出版、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业务板块,而我国的传媒集团业务都比较单一,能担当战略投资者的很少,能同发达国家同业开展竞争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几乎没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出版业的国际传播能力。
“外语和经营人才缺乏直接制约出版业‘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贵州出版集团总裁许明和王亚非代表等认为,语言翻译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图书“走出去”最直接的问题,中国目前能将外语翻译成汉语的人才很多,但是能将汉语很好地翻成他国文字的人才却很少,中国目前许多题材新颖、特色鲜明的图书因此都无法很好地为国外读者所认识。此外,国内熟悉海外出版市场特点和渠道的版权交易人才的缺乏,也使得中国图书在对外推广过程中深受其累。
“忽视实体‘走出去’制约海外影响力的产生。”聂震宁委员认为,文化出版业“走出去”的形式可分为三种形式,即版权“走出去”、产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相较于对版权和产品的“走出去”,实体“走出去”无论是在认识还是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使得了我国图书难以主动地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王亚非代表认为,只专注于纯粹的版权输出,真正有影响力的产品难以进入国外市场,也难以产生强大的文化冲击力。中国出版业和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出去,必须改变我国出版企业零敲碎打搞版权输出的既有模式。
多管齐下推动出版业全面“走出去”
针对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前景,代表委员建议,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国家的整体规划和适当扶持下,我国出版业应加快产业整合力度,在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将“走出去”的重点从版权输出转移到海外投资上来,从而全面提升“走出去”的规模和层次。
一是实行产业整合壮大出版企业实力。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等建议,全球传媒集团寡头化垄断化是未来的趋势,中国当前应把握时机,利用世界金融危机这一整合资源的时机,重点培养自己的出版集团,推动其大踏步“走出去”,在这一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方的资本,包括海外的资本。此外还应通过股改鲜腥谧剩迪值统杀纠┱牛蓖ü凶什蕹セ约傲现刈榈确绞剑杏攀莆幕试春妥时局刈椤?/p>
二是出版业“走出去”应瞄准海外投资。聂震宁委员认为,目前金融危机为实体“走出去”提供了机会,通过海外投资,可以更加贴近国际市场和国际读者,更好地控制出版的内容和投入,这是我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王亚非代表认为,文化出版企业“走出去”若只是就书谈书,将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引起太大的影响,应由单纯的图书延伸到文化投资和运营,这才能产生真正的文化辐射力,实现“走出去”的目标。他建议,我国出版业“走出去”应遵循这样一个“路线图”,即首先以版权贸易作为敲门砖,通过版权输出了解国际市场,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开展到国际合作出版,再借助国际合作出版所掌握的经验和渠道,逐渐过渡到国际文化投资,在海外设立文化出版机构全面融入国际市场,最终实现全面“走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
三是建立专项基金扶持出版企业。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等41位委员建议,设立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每年安排10亿元资金,支持体制改革到位的国有新闻出版企业兼并重组,对其重大发展项目开发予以资金补助,同时还将对国家级新闻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以及新闻出版企业运用高新技术给予扶持。王亚非代表还建议专门设立扶持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产业基金,以及在海外建立由国家牵头或者是由大出版集团牵头的出版集团,通过国家层面的扶持和组织,形成合力,推动出版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