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国际化尖端技术有效运用的典范;是值得上海去大力追求的,也是上海未来发展品质的象征。从上海发展的战略层面,形势需要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合理比重。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金融服务业在上海经济比重中占据重要部分,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而制造业则一直在25%左右,上海多次提出制造业占比保持25%的底线。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底线呢?一方面是就业和技术依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防范城市过多依赖房地产税收的需要。同时,上海城市的传统制造业必须及时向先进、向高端发展,乃至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方面的反面例子就是香港和台北,它们也一度是亚洲的明星城市,都曾经以加工制造业积累了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桶金。然而,在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和本世纪的头十年,它们并没有及时地将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向高端发展;在简单地进行加工制造业的海外转移之后,香港过多地依赖房地产和金融业、台北则偏重于文化旅游及房地产业。
比拼的结果,其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则严重下滑并逐渐暗淡下来,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波下损失惨重。所以,制造业对于经济总体就好比脊梁之于人体。没有制造业,就支撑不起经济总体;服务业比重再高,不过是随时可以被割掉的肉或皮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经济总体钢铁般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