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联储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继续偏鸽、部分央行开启降息周期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打开,利率工具可以更加灵活。市场人士预计,如果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可以通过调降MLF、逆回购等政策利率应对。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货币政策具有外溢效应,但也受到美联储的影响。这种关联,被央行行长易纲总结为“以内部均衡为主兼顾外部均衡”。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货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而支持实体经济。比如国内经济出现下行压力和信用收缩时,就需要略微宽松的货币条件,但如果太宽松、利率太低就会影响汇率,所以要考虑外部均衡,要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近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亦体现这一特点。2017年美联储连续加息,同期中国经济增速稳中有升,央行也多次跟随上调逆回购、MLF利率。但2018年美联储加息后,央行仅在当年3月跟随上调利率此后并未跟随,而且还进行了降准的操作。两国货币政策由此明显分化,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加大。今年3月,美联储表示年内暂停缩表后,汇率有所反弹。近期在贸易摩擦升级的情绪影响下,人民币再度波动加大。
此次美联储的表态意味着美联储仍将保持鸽派,中美两国货币政策方向趋同。汇率贬值的压力仍然存在,但是如果美联储开启降息的话,汇率压力就会小很多。易纲在出席中债指数专家指导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时表示,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仍处于较为舒服的区间,美联储加息可能性降低,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
2018年货币政策分化后,中美两国利差一度收窄到30BP,不过近期中美利差持续走高至110BP,超过易纲2018年4月在博鳌所说的舒适区间(80-100BP)的上限。在此背景下,外部约束减轻,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空间更大。